贵州毕节七星关:医共体赋能让医疗服务更润民心
中新网贵州新闻7月30日电(邱雪)近年来,毕节市七星关区以“紧密型医共体”为抓手,通过资源整合、能力提升、服务优化,打破城乡医疗壁垒,让基层医疗机构从“缺医少药”到“名医常驻”,从“单向转诊”到“双向联动”,从“群众跑断腿”到“服务送上门”,逐步构建起“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乡、康复在基层”的就医新格局。

七星关区人民医院医生到八寨镇卫生院义诊。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做个心电图不用再往区医院跑,镇卫生院拍的片子区里也认,这政策太贴心了!”近日,在七星关区八寨镇卫生院,刚做完检查的村民王大爷拿着报告单,对“检查结果互认”政策连连称赞。这一便利,源于七星关区医共体建设中“资源整合共享”的扎实推进。
作为医共体牵头单位,七星关区人民医院肩负起统筹协调的重任,以“六统一”为核心,将全区26家医共体成员单位紧密联结,构建起覆盖区、乡、村三级的一体化医疗服务网络。其中,七大资源共享中心的成立,成为打破资源壁垒的关键举措。
“过去基层医院设备落后、诊断能力有限,患者拍张片子都得往城里跑,既费时又费钱。”区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周珍兵介绍,如今通过远程影像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影像数据可实时传输至区医院,由专家在线诊断;远程心电中心日均处理心电图200余份,最快15分钟就能出具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区远程影像诊断完成5.02万人次,心电诊断达2.62万人次,医共体内检查结果互认率飙升至95%以上,累计为群众节省就医成本超300万元。
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七星关区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七星关区人民医院与区中医妇幼集团医院作为两家“紧密型医共体”牵头医院,率先完成“六大中心”建设并挂牌运行,实现大型设备共享、专业技术共通、医疗质量共控。
资源的高效整合,不仅让群众少跑腿,更让基层医疗机构“轻装上阵”。洪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龙维深有感触:“加入医共体后,区人民医院实行统一管理,既节省了设备投入,又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如今,走进洪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明亮的诊室、整齐的药柜、先进的理疗设备映入眼帘,很难想象这里曾因资源匮乏,连基础检查都难以开展。
“晚上散步摔了一跤,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处理好了,缝针、打破伤风针一条龙,不用跑大医院!”说起洪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变化,居民刘大妈赞不绝口。作为七星关区“紧密型医共体”的试点单位,这里已成为“15分钟医疗圈”的标杆。
截至目前,七星关区人民医院已精选26名中级以上职称骨干,组成“常驻专家团”下沉至各乡镇卫生院,涵盖内科、外科、中医科等多个领域,下沉专家累计诊疗患者2.1万人次,开展手术指导49台,教学查房44次,帮助8家乡镇卫生院新增慢性病管理、中医理疗等服务项目12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