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七星关:林下天麻激活乡村振兴“绿色引擎”
近年来,七星关区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深耕林下天麻种植产业,从“天麻之乡”的传统积淀到“一次菌床两季采收”的技术突破,从散户种植到“龙头引领、抱团发展”的格局重塑,如今已铸就全国领先的产业地位。2025年,全区天麻种植面积达20.6万亩,预计年产量4.6万吨,综合产值冲刺18亿元。
初冬清晨,七星关区小吉场镇吉丰村的山林间云雾缭绕,层林尽染的绿意中,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基地里一片繁忙。农技人员手持卷尺、秤砣穿梭其间,测产专家组正按照规范流程,对今年的天麻产量进行科学核算。

七星关区小吉场镇吉丰村天麻种植基地天麻丰收 万飘阳摄
“今天我们在小吉场镇吉丰村进行天麻现场测产,总共选取了五个抽样点,实测下来平均每平方米单产15.9公斤。”七星关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丁洁说,“按每亩40平方米折算,亩产量可达600公斤,以每公斤40元的收购价计算,一亩地的产值能达到24000元左右。这个结果比预期还要高出10%。”
测产数据的突破,源于一项关键技术的创新应用。七星关区天麻产业创新团队历经多年研发,攻克“林下仿野生天麻一次菌床连续播种两次”技术,即培育一次菌床可连续采收两季商品天麻,大幅提升了菌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全区13个乡镇推广落地,成为规模化发展的核心支撑。

群众在小吉场镇吉丰村天麻基地采收天麻 万飘阳 摄
七星关区天麻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联络员郭刚表示:“从测产结果看,第一季天麻与菌材的转化率达28%以上,今年年底我们将在现有菌床上二次播种,预计每平方米还能采收15斤鲜天麻,相当于一亩地能多赚1.2万元。”
技术赋能让天麻产业焕发新生,也让种植户杨昌贵的致富路越走越宽。从2017年初涉行业时的“靠天吃饭、时有亏本”,到2023年接受区天麻专班技术培训后实现盈利,再到今年牵头成立合作社,杨昌贵的种植规模从最初的几亩扩展到5000亩,预计年产值达7000万元。
“以前种天麻全凭老经验,菌种不行、管理跟不上,赔了不少钱。现在有专家手把手教技术,从菌床培育到病虫害防治都有规范流程。今年合作社带动了村里80多户人参与,大家跟着一起挣钱!”七星关区小吉场镇吉丰村天麻种植大户杨昌贵说。
在七星关区,像杨昌贵这样的致富故事不断涌现。依托“头部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全区37个涉麻乡镇街道已构建起“三大产业带、五大区域联盟”的协同发展格局,因地制宜推广血红天麻、乌天麻等优质品种,形成“人人能参与、户户能增收”的产业生态。
“以前冬天在家没事干,现在跟着合作社种天麻、管基地,一年到头都有活干。去年我光务工收入就有20多万,今年行情好,估计能拿到30万,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七星关区小吉场镇吉丰村村民张登说。
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为区里引进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毕节共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提供两菌一种+技术指导+订单收购”的模式,在全市9个乡镇布局3万余亩种植基地,带动3000多人稳定就业。
“从立冬开始,我们每天要采收20吨左右鲜天麻,加工、销售一直要忙到年后,紧接着又要开始育菌配种,全年无休。”毕节共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正江说,“我们的天麻是通过电商和线下渠道销往云南、四川及江浙一带,因为品质有保障所以深受顾客欢迎。”
从山林间的“珍宝”到年产值近18亿元的“支柱产业”,七星关区以“13556”行动指南为统领,聚焦品种、品质、品牌三大核心环节,全力将“七星关天麻”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区域公共品牌,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构筑产业强区新增长极。
“目前,全区37个涉麻乡镇街道已构建起‘三大产业带、五大区域联盟’的协同发展格局,因地制宜推广血红天麻、乌天麻、杂交天麻等优质品种。在深加工领域,七星关区建成冻干粉、天麻酒等5条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出20余款“药食同源”系列产品。全区共培育企业13家、合作社27家、家庭农场611个。今年9月,成功举办全国天麻产业产销对接会,现场签约金额达1.03亿元,有力推动了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七星关区天麻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联络员郭刚介绍。(万飘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