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9月18日电 (余瑞琦 曹丽)田畴织锦绣,沃野遍生金。在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宅吉乡堰塘村晒天平组100多亩的“麦烟套作”农田里,烟叶青绿,麦苗吐穗,两者宽窄相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放眼望去,一幅粮烟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农村发展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烟叶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烟田首先是农田。国家烟草专卖局明确提出“要主动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积极拓展粮烟融合共生模式,在推进烟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推进烟田耕作制度不断优化。

图为开阳县楠木渡镇堰塘村大力推广麦烟套作模式。

  图为开阳县楠木渡镇堰塘村大力推广麦烟套作模式。

  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结合贵州山地特色,优化调整烟叶生产布局,构建完善山地特色“烟叶+N”高效融合产业体系,着力在重农抓粮的大格局中进一步健全“以烟稳粮、以烟促粮”协同发展机制,麦烟套作便是贵州省实现“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重要方式之一。

  “麦烟套作”充分利用小麦和烟叶在种植和收割上的时间差,在同一块地上先种小麦再种烟叶,既种小麦又种烟叶,烟叶和小麦有一个月左右的共生期,以此有效盘活有限土地资源,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麦套烟’不仅可以降低烤烟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肥利用率。”宅吉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黄明山介绍道:“割完麦子后留在地里的麦秆可以肥沃土地,十月收了烟要翻一遍地,这也能起到改善土质的作用。”

  孔伟是开阳县楠木渡镇的一名90后职业烟农,今年他种植了70亩“麦套烟”,“每亩能比之前单独种烟增加20%的收入,今年我预计能增加净收入6万元左右,真是实现了‘一地双收‘。”孔伟高兴地说。

  种植麦套烟能显著增加收入但也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和劳力,为了激励更多烟农种植麦套烟,贵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与地方农业部门共同出资,构建粮烟融合利益保障机制,一方面对种植麦套烟的烟农进行补贴,另一方面积极帮助烟农联系周边面条加工厂等,解决小麦的销路问题,让烟农能更安心地种植麦套烟。

  “房子、车子、孩子都有了,生活越过越好,今年还要和大家一起好好种麦套烟。”李光斌是开阳县楠木渡镇远近闻名的烟农,他不仅自己不断学习烤烟知识,熟练掌握麦套烟种植技术,还热心带动身边人种麦套烟。目前,他承包了100亩烟田并培育了16个固定的烟田产业工人,有效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已成为当地一名优秀的新时代职业烟农。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宅吉乡堰塘村宽阔平整的高标准农田上方,这句红色标语引人注目,而这片土地也正以“烟稻轮作”的方式践行着这句话。

  “烟稻轮作”顾名思义就是一年种植烟叶下一年则种植水稻,以烟稻协同生长完成土地的自我修复,保护耕地资源。烟稻轮作不仅让人不闲,地不闲,而且让烟田也成为藏粮的“良田”。

  “烟叶产业是开阳县重要的传统农业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当家产业之一。在此背景下,开阳县因地制宜选择地方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广烟与主粮轮套作模式,除了麦套烟、烟稻轮作,还衍生出‘烤烟+蔬菜’等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进一步健全‘以烟稳粮、以烟促粮’协同发展机制。”开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洪介绍。

  具有贵州山地特色的“烟叶+N”产业模式正在绘就,粮烟融合在提高烟农综合收益的同时,进一步依托烟叶产业的技术优势、服务优势和效益优势,在保证烟叶生产工作中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全力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