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以“C位礼遇”激活政企同心“强磁场”
7月31日,清镇市召开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民营企业家代表首次集体坐在会场前排,与市领导同频共商发展大计。这一细节看似微小,却释放出强烈信号——这座城市正以“尊企如宾”的姿态,重塑政商关系新范式。从“清松办”品牌的持续升级到“服务兴产”的生动实践,清镇正用“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将“重企、尊企、爱企”熔铸进城市基因,书写着新时代政企双向奔赴的发展新篇。

前排就座:礼遇背后的发展哲学。企业家坐前排、享C位,绝非简单的座位调整,而是清镇市对“企业是经济发展主角”的深刻认知。今年以来,多名企业家代表不仅获得政策兑现“大礼包”,更被聘为营商环境考评员、监督员,这种“授之以权”的信任,让企业家从“被服务者”变为“共建者”。正如清镇市委书记马骁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的:“要把企业家当自家人,把企业事当自家事”。礼遇的背后,是对市场规律的敬畏。当贵州红阳气体有限公司提出新增运输车辆需求时,市交通局24小时内协调资源到位;当四季贵州水乐园因采矿权证问题停业一年,市生态局主动调规重启项目,这些“雪中送炭”的服务,让企业真切感受到“清镇温度”。更值得称道的是“企服秘书”制度——从铝加工企业的产能提升到农业项目的3.7亿元蛋鸡养殖基地落地,干部们用“每天解决一点”的韧劲,将“问题清单”变为“成效清单”,让“不为办不成事找借口,多为办成事找办法”成为行动自觉。
亮剑出鞘:锻造环境的硬核担当。清镇深知,优化营商环境不仅要做“加法”,更要敢于动真碰硬做“减法”。针对政策兑现难、融资贵等顽疾,专项整治组雷霆出击;面对不作为、慢作为现象,“转办—督办—问责”三步工作法直指病灶,逾期未办结事项直接移交纪委处理。这种“谁破坏营商环境,就摘谁的帽子、挪谁的位子”的刚性约束,让“亲清”政商关系成为清镇最鲜明的标识。制度的刚性之外,更有法治的温度。“五长”联席会议机制将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纳入服务矩阵,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法律护航;“民营企业统战工作站”在重点企业挂牌,让涉企问题在“零距离”沟通中消弭。当贵州中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反映电网不稳定问题时,市供电局、工信局等多部门联动,72小时内完成线路改造,这种“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的务实作风,让民营企业家增强了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双向奔赴:共绘发展的壮美画卷。“清镇的营商环境看领导干部”,这不仅是承诺,更是行动。清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铝加工企业调研时,现场协调解决物流配套等12个问题;王庄乡通过“企业会客厅”机制,让18家重点企业与政府共商发展大计,9条诉求实现“当场办、限期办”。这种“带着感情服务、带着责任办事”的作风,让企业家感受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怀,也催生了“以商招商”的生动实践——贵阳龙墅轻合金科技有限公司不仅自身投资5.9亿元建设高端铝基新材料项目,更凭借产业链优势吸引3家配套企业落户,形成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贵州华仁新材料等企业通过“朋友圈”牵线,2024年促成33个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合同投资额达74.51亿元;“贵人服务・清松办”的故事通过企业家的口口相传,让清镇“全省一流、贵阳标杆”的营商品牌声名远播。当杉杉奥特莱斯销售额同比增长20%、贵州红阳气体追加540万元技改投资时,这场政企“双向奔赴”的佳话,正在改写区域竞争的底层逻辑。
从政务服务的“一窗通办”到产业生态的“枝繁叶茂”,从干部作风的“刀刃向内”到企业家精神的“星火燎原”,清镇用七年时间证明: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重企、尊企、爱企”成为全民共识,当“服务兴产、以产留商”成为发展密码,这座城市定能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书写更多政企同心、互利共赢的时代华章。(胡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