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六盘水:奋楫争先 动能澎湃
翻开2024年的六盘水答卷,辛勤耕耘结出累累硕果——
紧紧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和市级主导产业,精心谋划编制煤及煤化工等产业招商项目。金兰硝基水溶肥、六枝三强煤焦油精深加工近10个精包装项目成功落地。持续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2%以上。持续推进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6.14万人,建成全省首家创业指导工作室,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61亿元,排全省第1位。
展望未来,满怀信心期待,蓝图催人奋进,实干开创未来——
六盘水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落细落实“1+3”重点工作,持续擦亮“三都”名片、加快凝聚“三气”发展、奋力走好“三条路子”,突出大抓产业、主攻工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更好激发活力、稳定预期、防范风险,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坚实基础。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新型工业化中进位争先
1月,位于六枝特区的贵州金兰盛锦166万吨/年硝基水溶肥生产项目一片繁忙,不远处是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有限公司。
“我们是美锦的下游公司,生产的硝基水溶肥的原料,正是源自美锦在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合成氨。”项目负责人王毓国说,公司与美锦有多年合作基础,美锦落地六枝后,金兰盛锦也紧跟步伐来到六枝。“项目建成后,合成氨就能通过管道,从美锦的车间直接送往我们的生产车间,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在贵州美锦煤—焦—氢项目的另一侧,是贵州三强新能源50万吨/年煤焦油精深加工项目,同样与“链主”企业——贵州美锦仅一墙之隔。贵州三强碳基新材料生产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用地650余亩,分两期进行建设。
“项目于2024年6月底开工建设,生产办公楼基本建好,生产区部分地下基础施工已经开始。”贵州三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瑀介绍道,一期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30亿元,利税约1亿元,带动就业约400人。“二期将根据市场行情,延伸产业链,拟建设色母粒、增塑剂等项目。”
镜头转移至水城区。在贵州能源水城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车辆穿梭、焊花飞溅,工人们坚守施工一线,争分夺秒抢抓建设进度,处处涌动着大干快上的奋进热潮。
该项目总投资65.3亿元,预计2026年四季度建成投产,投产后年发电量65亿度,间接带动近千人就业。
据介绍,此项目与200万吨/年煤焦化、233.8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同属贵州能源水城区“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项目的子项目,它们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将形成高效、清洁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要方式之一。煤炭是六盘水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六盘水坚持“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发展思路,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煤电和新型煤化工“两翼延伸”,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着力做好“富矿精开”大文章。
城市发展有速度保障民生有温度
王振仙老人在钟山区建设路文明巷小区居住近30年。自从小区完成改造后,老人的计步器上,每日步数从过去的13000多步降到6000多步。
“以前这院子里看着就闹心,我和老伴都是坐车去远处的湿地公园散完步再走回来。现在嘛,小区改造得就像个公园,可以在院子里散步,大家都舒心多了。”王振仙说。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坚持“民生为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六盘水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定不移惠民生、保稳定、守底线,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以市中心城区、盘州城区为“双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沪昆通道城镇发展带和六盘水—六枝城镇发展带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玉舍、柏果、岩脚等重点镇在全域城镇化中的梯度支撑作用越发明显。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开工建设老旧小区改造10084户、完成棚户区改造1880户、完成城市危旧房改造2793户,地下管网改造力度空前;市中心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701万平方米;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49个,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8.21%,“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普惠共享。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7%,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8%,新增开通城乡公交线路4条并累计达到33条,482所县级以下示范幼儿园“园园达标”工程通过省级抽查验收,4个县域医疗次中心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城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成功入围全国“千兆城市”,累计建成5G基站14186个、基本实现重点城镇全覆盖;县城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6%,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07%,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居环境更加舒适。
特色文旅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4年12月初,玉舍雪山滑雪场官方抖音直播间“上新”——尽管滑雪场还未开放,但“滑雪+温泉+小火车”等产品的早鸟预售就突破150万元,并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达到240万元。
“数据显示,来自云南、四川、广东等地的订单持续增多,24岁至30岁的年轻人成为囤票主力。”贵州野玉海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梁发俊介绍道。
2024年8月4日,六盘水马拉松在钟山区激情开跑。据悉,此次“六马”报名人数高达63375人,创历届新高。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19℃的盛夏”成为六盘水马拉松难以复制的注脚。
“一般来说,夏季不太适合跑马拉松。但在六盘水,‘三伏天’跑马拉松真是独特体验。”广东跑友张志宏已经参加过30多场马拉松,在他看来,得益于凉爽的气候和民族风情,“六马”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马拉松赛事中办出了差异化和品牌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六马”赛事期间,六盘水积极布局“马拉松+”配套系列活动,变马拉松“赛事”为“赛季”。在参赛的3.2万名跑友中,市外选手占比达70%,“一人参赛、全家旅游”成为本届“六马”特点之一。据了解,2024年8月1日至5日,全市接待过夜游客16.84万人次,同比增长22.95%,让“泼天流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增量。
“夏季避暑”到“四季皆宜”的背后,是六盘水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一直以来,六盘水依托凉爽气候和良好生态优势,着力打造旅游业特色新亮点,围绕客源、服务等要素,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发展环境,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加快景区大提质上,六盘水持续推动“文旅、体旅、农旅、康旅、桥旅”等多业态融合,截至目前共打造54个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8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5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郭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