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16日电 初秋时节,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连片猕猴桃林缀满枝头,果香伴着笑声在田间飘荡;黄草坝高处,百米高的风机迎风旋转,将山间清风化作滚滚绿电;奢渡河畔,山水成景正将水城故事绘向四方……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串起了水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风起山间绿色能源添动能

  在陡箐镇黄草坝风电场,2台白色风机沿着山脊依次矗立,塔筒高达140米,叶片缓缓划过云天,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呼啸声。这里是六盘水市首个采用混合塔筒结构的风电场。

图为陡箐镇黄草坝风电场。王秋旭 摄

  “这种混塔设计,就是为了解决贵州山地地形复杂、机位点风资源差异较大的难题,可有效提升风电项目经济性。”大唐电力六盘水新能源事业部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戴喆介绍。

  项目总投资5.8亿元,装机容量100MW,年平均上网电量可达1.89亿千瓦时,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21万吨。自项目投产以来,不仅为贵州电力供应增加绿色储备,还带动当地建材、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每年为地方贡献约320万元税收。

  近年来,水城区依托光照、风力和地形资源,大力推进新能源布局——光伏电站、储能项目、风光互补工程相继落地,不仅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能,还探索“新能源+农业”等融合路径,让“风光”真正转化为“金光”。

  果香满坡猕猴桃铺就致富路

  在米箩镇的贵州省猕猴桃产学研基地,成片的藤蔓如绿海般铺展,硕大的果实挂满枝头。这里既是水城区猕猴桃的主产区,也是贵州特色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图为游客在米箩镇采摘猕猴桃。黄庆松 摄

  “8月底红心猕猴桃正式迎来采摘期,今年预计亩产有3000斤,是个丰收年。”59岁的倮么村村民罗光祥笑着说。他与猕猴桃打了近20年的交道,如今不仅管护着9亩果园,还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上百农户加入产业链。

  猕猴桃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支撑。201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贵州科学院、贵州大学专家团队常年驻点,围绕标准化栽培、品种改良等提供全流程服务。“猕猴桃的管理环环相扣,不把芽管好就没有枝,不把枝管好就没有果,不把果管好就没有效益。”贵州省植物园研究员李苇洁总结道。经过持续攻关,当地形成了以“红阳”“东红”等品种为主栽品种的优质红心猕猴桃产区。

  冷链物流解决了“卖得远”的难题。全区已建成13座气调库、26个产地冷库,配备15台冷链物流车,保证果子当天采摘、当天发货,快递点遍布村镇,销往全国。

  如今,全区猕猴桃种植基地达11.2万亩,覆盖10余个乡镇、28个村居,带动14.22万人增收。依托猕猴桃产业,以米箩镇为核心,当地打造“百里猕猴桃产业带”和“猕猴桃布依风情小镇”,让果园既能产出“甜蜜经济”,也成为游客休闲体验的好去处。

  奢渡峡谷山水绘出文旅图

  走进水城区奢渡河景区,扑面而来的凉意让游客瞬间忘却暑热。崖壁之间,40米宽的锅圈岩瀑布飞流直下,水汽弥漫。

  “贵州的山水资源独特,气候凉爽舒适,奢渡河景区对宠物友好让我觉得惊喜。”来自四川的游客陈莉带着宠物沿步道游览,相机快门按个不停,连连感叹不虚此行。

图为游客在奢渡河峡谷景区拍照。黄庆松 摄

  奢渡河峡谷景区位于以朵街道滴水岩村,全长6公里核心区,兼具喀斯特地貌与峡谷奇观。目前景区热度不断攀升。讲解员柴璐介绍,自7月以来,每日游客量超两千人次。“我们正在完善咖啡吧、观景长椅等设施,同时推出低空缆车、桨板、皮划艇等新玩法,让游客既能俯瞰峡谷之美,又能亲水体验。”

  事实上,“凉爽”正是六盘水的金字招牌。夏季平均气温仅19.7℃,森林覆盖率达63.55%,生态优越,被誉为贵州“高原明珠”。近年来,水城区着力打出“康养水城”品牌,依托奢渡河、野玉海、百车河等景区,构建“山水养生、文旅融合”的发展格局。百车河、尖山1964等康养基地相继落地,带动山地度假、避暑休闲等新业态。

  今年夏季,当地依托海坪彝族火把节推出“火把季”系列活动,让游客在凉爽山水间沉浸式体验民族风情,形成“生态+文化+旅游”的多元亮点。

  画笔生花本土艺术焕新机

  在陡箐镇陡箐村猴儿关组的农民画陈列室里,水城农民画一级画师熊师提手握画笔,先为游客讲解创作精髓,随后挥毫泼墨,一幅色彩斑斓的农民画跃然纸上。

图为水城农民画作品。黄庆松 摄

  熊师提原本是绣娘,2004年参加农民画培训后便爱上了这门艺术。如今,她的作品多次亮相国内外展会,成为水城农民画走出大山的代表。

  农民画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水城区文化馆原馆长董成回忆:“当初选择猴儿关作为试点,是因为这里的苗族妇女擅长刺绣和蜡染,有美术基础。”经过40余年发展,农民画不仅在国内获得认可,还走上国际舞台。1988年,水城区获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陡箐镇成为重要发源地。

  如今,农民画走进课堂。六盘水市第十九中学陡箐校区将其设为学生必修课,150名学生能独立创作;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则成立“乌蒙狂潮”团队,推动农民画与文创融合。“作为本土艺术,它最值得重视和传承。”副教授李龄说。

  在“艺术+产业”的探索中,农民画被拓展到餐厅、民宿、文创衍生品,NFT数字作品上线即售罄,动画短片《画里的水城》全网播放量突破千万。2024年,相关产业收益达413万元,艺术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完)

【编辑:石小杰 】关闭本页
【编辑:石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