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不放假”!黔东南公安织牢暑期防溺水安全网
中新网贵州新闻7月19日电 夏日炎炎,暑假如期而至,青少年儿童野外玩水风险陡增,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为筑牢暑期安全防线,黔东南公安以“防”为核心,通过多渠道宣传、高频次巡逻、精细化排查、闭环式应急等举措,织密织牢防溺水安全防护网,用“警察蓝”为孩子们的夏日安全撑起“保护伞”。
以宣促防:让安全提醒“声声入耳”
“天气再热,不到野外水域游泳;没有大人陪同,绝不靠近河边玩耍……”连日来,这样的安全提醒出现在全州各地的村寨、院坝、河岸边。

针对暑期学生居家时间长、野外玩水风险增加的特点,黔东南公安民警、辅警化身“安全宣传员”,主动联合乡镇、村委会,在村民聚集的鼓楼、院坝,面对面为青少年儿童和家长开展防溺水知识宣传。在宣传中结合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野外水域的潜在危险、溺水自救互救方法以及“六不准”安全准则,叮嘱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责任,教育孩子远离危险水域。
同时,民警重点强化“法定监护人是未成年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宣传,将监护义务、防范重点制成“责任清单”,逐户送达家长手中,督促家长拧紧“监护弦”,让“看管好孩子”成为暑期家庭的“必修课”。
以勤补防:让巡逻守护“步步到位”
“小朋友们,这里水深危险,快上来……”连日来,在河道边、乡村的水库旁,他们的巡逻身影成为夏日里一道安心的风景线。

为及时劝阻未成年人野外戏水行为,民警、辅警加密重点水域巡逻频次,对全州江河、水库、池塘等危险水域进行巡逻排查。巡逻中,坚持“教育为主、预防为先”,发现在野外戏水的孩子,立即上前劝导,讲解溺水风险;对无人看管的危险水域,加大巡查力度,确保“有人管、有人防”,从源头上减少溺水事故发生。
线上防控同样不松懈。公安情指中心联合派出所启动24小时视频巡查机制,通过高空监控实时监测重点水域动态,一旦发现有人靠近危险区域或存在溺水风险,立即将预警信息推送至附近巡逻警力,实现“线上预警、线下处置”的无缝衔接,确保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救援。
以治筑防:让隐患排查“处处见底”
“你们要在池塘边上设立‘禁止游泳’标识,看见小孩到池塘边玩耍的,要及时劝离!”
“这个池塘边的警示牌被杂草挡了,得赶紧清理出来;那边的防护栏有点松动,要尽快修补好。”

连日来,黔东南公安民警、辅警联合村社区相关群众自治组织人员对辖区内所有露天、可能造成溺水事件的沟、塘、河、渠、水库进行排查,对排查出有可能造成溺水的沟、塘、河、渠、水库的明显位置设立“禁止游泳”标识,对原有标识被杂草等遮挡的进行清理,对原有标识损坏的进行修缮。
统计分析全州近年来的溺水警情,将发生过溺水事件的水域列为红色监管区域,会同村组、社区做好相关防护措施,设置警示牌,同时开展高频巡查。将未发生溺水事件且有业主单位管理的水库、鱼塘等,设为绿色监管区域,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理念,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日常各项安全措施的检查指导。
此外,组织警力联合网格员、治安联防队员开展“回头看”巡查,重点检查安全设施完好度、隐患整改情况、责任落实进度,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限期整改,确保安全防范无盲区、无死角,让每一处水域都有人管、管到位。
未雨绸缪:让应急救援“招招见效”
“一旦发生溺水事故,每一秒都关乎生命。”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黔东南公安建立完善“警民联动救援”“溺水警情快速响应”等机制,对接报的溺水类警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根据现场事故状态和程度全力开展应急救援,坚决防止发生因出警不及时、处置不果断而耽误救援的情况发生。

以全警实战大练兵为引领,针对溺水警情处置工作的特殊性,抽调水性好的民警、辅警,建立常备应急救援队伍,依托大练兵等载体,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溺水警情的现场处置能力。定期对救援物资进行排查,统一配齐救生衣、救生圈、救生绳、急救包等救生装备,确保及时高效应对溺水警情,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从宣传教育到巡逻防控,从隐患排查到应急准备,黔东南公安用细致入微的举措筑牢防溺水安全防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着广大群众的夏日平安,让“安全不放假”成为暑期最坚实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