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稻香满仓话丰年
夏收时节,稻谷飘香。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4.23万亩制种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收割期,当地稻农正抢抓晴好天气,有序开展机械化收割作业。一粒粒饱满的稻种正从田间奔向仓廪,奏响今夏最热闹的“丰收曲”。

岑巩县水尾镇驾鳌村岩下坝区,收割机在采收成熟的稻种。李昌焯 摄
在水尾镇驾鳌村岩下坝区,微风裹着稻香扑面而来。制种大户张水仙的170亩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弯腰低垂,金色的稻浪随风摇曳。三台大型收割机正全速运转,在田间来回穿梭,将一茬茬稻穗“揽入怀中”。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饱满的稻粒从出粮口倾泻而下,在运输车上堆起一座座金灿灿的小山,随即被送往种子公司进行烘烤与精选,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无缝对接,全程高效省心。

水稻制种大户张水仙和丈夫在运输车上摊开刚采收的新鲜稻种。沈启照 摄
“有了公司的全流程服务,我们种得安心、收得放心。”张水仙笑着说,她种植的“荃9311A”是贵州筑农高科种业有限公司主推的优质水稻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种子纯度高等优势,生长期仅四个月,收割时间比其他品种要早一个月左右。通过科学安排播种时间、错峰种植,不仅有效避免花期串粉,更保障了种子纯度、产量和品质。预计今年共产出稻种4万余公斤,总产值60多万元,除去土地租金、农资、人工成本等,纯利润10万元以上。

色泽金黄、饱满紧实的成熟稻种。沈启照摄
岑巩县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年产稻种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立足良好的自然隔离条件和生态环境,当地采取“制种公司+合作社+制种大户”模式,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订单生产、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监督管理、统一集中加工、统一收购销售等方式,全面夯实产业提质增效、扩产增收的发展基础。

收割机采收成熟的稻种。杨树 摄
“我们公司负责提供订单、种子、农资和全程技术服务,并负责回收。”贵州筑农高科种业有限公司技术员代兴领介绍,今年公司在全县共订单种植了1000多亩“荃9311A”品种,从目前采收情况看,亩产稻种260余公斤,按15元/公斤计算,亩产值可达4000元左右。相比去年,每亩增产50多公斤、增收近800元。全程服务不仅保障了种植户的收益,也提升了产业的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技术员查看今年的稻种品质。沈启照 摄
近年来,岑巩县持续加大政策资金投入,推动由“制种大县”向“制种强县”迈进。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政策资金5.9亿元,用于推进土地宜机化改造、灌排设施升级、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累计整治土地3.2万亩。曾经零碎的“巴掌田”如今已实现“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集成应用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岑巩县水尾镇驾鳌村岩下坝区水稻制种基地。李昌焯 摄
“基础设施的提升,是我们从‘大县’迈向‘强县’的底气。”岑巩县农业农村局正高级经济师代国权表示,县里通过“县企共建”模式组建龙头企业,一头对接科研院所开展新品种研发,一头带动农户组织化生产,形成“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推动从“卖种子”向“育品牌”转变,持续擦亮“岑巩稻种”金字招牌。目前,全县已自主培育审定水稻品种2个,试验试制品种达218个,制种生产品种80个。
2025年,全县4.23万亩订单制种田预计产出稻种876万余公斤,可满足900万亩稻田的用种需求,预计总产值将突破2.6亿元。
如今,“岑巩稻种”不仅畅销全国10余省份,更远销东南亚地区市场,成为贵州农业对外输出的一张亮丽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