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23日电(黄安亚 龙中珍)近年来,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镇积极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因地制宜探索出瓜下养鸡、稻虾共生等“双轨制”种养结合农业新模式,促进群众增收,实现“一地多收”效益。

  走进好花红镇弄苑村,成片的佛手瓜映入眼帘,成群结队的“瓜呱鸡”在瓜棚下捉虫觅食,毛色光亮,精神十足。

  “我们的鸡因在佛手瓜下养殖,所以名叫瓜呱鸡,主要是喂农家玉米面,通过散养方式养出来的鸡健康营养,肉质美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比圈养的鸡价格要高出3到4元。”弄苑村生态鸡养殖基地负责人黎晓鸿一边拿着鸡食一边吆喝,“瓜呱鸡”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场面甚是热闹。

  弄苑村从2009年开始种植佛手瓜,种植面积达2000亩,是弄苑村群众收入的重要支撑。刚开始时佛手瓜市场较好,出售价格相对较高,成为群众增收的一条好路子。但近年来随着佛手瓜价格的降低,每斤只能卖到0.6元左右,种植面积也随之开始减少,佛手瓜面临着产业萎缩的情况。如何找到产业发展新路子,成了弄苑村“两委”萦绕心头的首要问题。通过多方考察,弄苑村决定在保留原有佛手瓜种植的情况下,拓宽产业链发展瓜下养鸡产业。

  弄苑村委会副主任汪昌告诉记者,今年是第一年试行瓜下养鸡,村里佛手瓜种植面积较多,非常适合发展瓜下养鸡。目前,第一批鸡苗已陆续出栏,每只鸡在5斤左右,每斤可以卖到12元,预计全部土鸡卖出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万元。

  弄苑村瓜下养鸡充分发挥种养结合模式,一边种植佛手瓜,一边发展养殖产业,两条产业发展轨道并行,为群众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也为好花红镇石头关、幺关、六马等山区村提供瓜下养鸡种养结合模式提供借鉴。

  在好花红镇百鸟河村稻虾养殖基地里“双轨制”种养结合模式同样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连片的稻田,在微风下泛起阵阵涟漪,放眼望去满眼的新绿,田间的小龙虾挥舞着大钳子爬来爬去,一幅“稻虾共生”的美好画卷展现在眼前。

  今年,好花红镇百鸟河村新建50亩稻虾综合养殖基地,将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相结合,形成互利共生的农业生态系统,水稻提供天然的水塘和底栖生物,为小龙虾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而小龙虾产生的粪便则为水稻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料。

  “由于小龙虾养殖投资小、周期短,所以我们选择稻虾种养,通过虾粪还田、有机种植,最大程度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生产出的大米香甜、小龙虾鲜美,比单种水稻收益翻了一番,真正做到一地多收。”百鸟河村党总支部书记马启松说。

  百鸟河村良好的水源生态为发展稻虾种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为更好发展稻虾产业,百鸟河村采取“村集体+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流转群众土地50亩,群众可获得每亩租金1000元。同时,积极动员本村致富带头人、稻虾养殖经验能手罗三轮回乡与村集体合作共同发展稻虾养殖,由村集体提供土地,罗三轮负责种养中的管理、技术等服务,收成后村集体占35%的收益,罗三轮占65%的收益。

  百鸟河村委会副主任陈其陆介绍,经过几个月的喂养,虾已经上市销售了,预计总产量在5000斤左右,产值达12万元。但为了后续的稻虾养殖,今年打算只出售1000斤的虾苗,剩余的留做虾种。目前,订单非常火爆,供不应求,已经卖出稻虾1.2万元。

  瓜下养鸡、稻虾共生为好花红镇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下一步,好花红镇将持续推广“双轨制”种养结合农业发展新模式,拓宽产业发展路子,做好产业振兴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