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著名作家山峰与著名编剧、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罗丽在曾小敏艺术空间展开“剧说,一首跨越地域的精神诗篇”的对话。此次对话聚焦于山峰的长篇小说《从贵州到罗瓦涅米》以及曾小敏在粤剧领域的创新实践,探讨了“精神上的芬兰人”对两者工作的影响。

刘嘉(左)、山峰(中)、罗丽(右)会谈

刘嘉(左)、山峰(中)、罗丽(右)会谈

  “精神上的芬兰人”这一概念源自芬兰漫画《芬兰人的噩梦》。它描绘了芬兰人内向、害羞、不擅长社交的性格特点,反映了一种对个人空间和独处的向往。

  山峰在其新作《从贵州到罗瓦涅米》中,将这种精神特质融入了对贵州与芬兰两地文化的描绘中。小说讲述了少女西苏在剧作家枕水的帮助下,从荔波喀斯特石上森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重获新生的故事,展现了一种坚忍不拔、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从贵州到罗瓦涅米》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它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共同渴望。

  在就“破圈之路上粤剧人的坚持与追求是否就是一种SISU精神、粤剧里是否有精神芬兰人。”的对谈环节,著名编剧、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罗丽说:“曾小敏作为粤剧艺术家,她的坚持和追求也体现了西苏精神。她不仅在传统粤剧的传承上做出了巨大努力,而且在推动粤剧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上也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此次对话不仅是一次粤剧与文学的交流,也是一场文化与精神世界的碰撞。山峰和曾小敏通过他们的艺术实践,展现了“精神上的芬兰人”和“西苏”精神在不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他们的故事和成就可以激励更多人投身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赵小鱼)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