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山河破碎、浴血抗争的岁月,贵州荔波以“贵州抗战第一枪”的壮烈篇章,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其承载的英雄故事与民族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地处黔桂交界的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因黎明关而载入抗战史册——这里是日军入侵贵州时,中国军队打响反击第一枪的地方。1944年,太平洋战场失利的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将侵略铁蹄伸向西南腹地。11月25日,日军第3师团步兵第34联队2000余人,从广西思恩(今环江)一路进犯黔边,直逼黎明关。

黎明关关口

黎明关关口

  彼时,国民革命军97军199师587团早已在此布防。在团长周国仲的率领下,1800余名官兵依托黎明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形,构筑防御工事,严阵以待。11月26日夜,日军发起正面猛攻,密集的枪炮声打破了山间的寂静。中国守军凭借山势奋勇还击,用机枪、手榴弹一次次击退日军的冲锋,双方在关隘处展开拉锯战。

  据《板寨村志》详实记载,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两夜,日军在关前留下200多具尸体,却始终无法突破守军防线。直到11月27日下午,狡猾的日军改变战术,派小股部队绕开正面防线,从侧面山间小路迂回夹击。腹背受敌的中国守军虽拼死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黎明关最终被敌攻破。

  可荔波的抵抗从未停止。守军撤退至距黎明关2公里的五圩寨营盘坡后,迅速依托新的地形重新布防,继续阻击日军。山坡上的战壕里,官兵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防线,与日军展开惨烈厮杀,再次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大大延缓了其向荔波县城推进的速度。

  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后方民众亦挺身而出。面对日军的烧杀抢掠,荔波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保卫家园。在永康德门村,1944年12月2日,20余名日军窜入村寨抢夺粮食,不仅开枪打死村民蒙玉清等3人,还纵火焚烧29户民房。日军的暴行点燃了村民的反抗怒火,村民蒙万祥迅速召集蒙建修等36人,组建起抗日自卫队。

  他们熟悉当地的喀斯特地貌,利用溶洞、山林作掩护,采取游击战术与日军周旋。在多次战斗中,自卫队先后击毙日军10人,打伤数十人,缴获步枪、弹药等物资。战斗中,1名队员不幸牺牲,多名队员身负重伤,但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保家卫国,人人有责”的朴素信念。

  除了直接参战,荔波百姓还全力支援前线。许多村民主动加入物资运输队伍,他们背着弹药、粮食翻山越岭送往阵地,即便炮火轰鸣、忍饥挨饿,也从未停下脚步。正是这种军民同心、生死与共的信念,构筑起荔波抗战的坚固防线。

板寨村貌

板寨村貌

  如今,黎明关抗战遗址已成为贵州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斑驳的战壕、岩石上的弹痕,无声诉说着当年的壮烈;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学生来到这里,聆听抗战故事,感悟民族精神。触摸着历史的痕迹,人们更能深刻体会到:今日的和平,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珍贵馈赠。

  80年岁月流转,荔波的抗战故事从未褪色。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回望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先烈、缅怀牺牲,更是为了从那段热血抗争中汲取力量——传承“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的光芒永远照耀中华大地。(覃政勉)

【编辑:刘美伶 】关闭本页
【编辑:刘美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