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恩铭烈士故居,这座位于贵州省荔波县玉屏街道向阳中路32号的历史古迹,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发展历程,更承载了深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意义。

  “邓恩铭烈士生于1901年1月,1931年4月英勇就义。1921年7月,年仅20岁的他作为山东代表出席中共一大,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数民族成员。”罗芳是邓恩铭烈士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站在这个红色宣讲阵地,不断为各族群众讲解着邓恩铭的故事。

邓恩铭烈士纪念馆。

邓恩铭烈士纪念馆。

  近年来,荔波县依托以邓恩铭烈士故居及纪念馆为核心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邓恩铭革命先烈先进事迹感召效应,形成“一个人”(邓恩铭)诠释“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一口井”(永济泉)展陈“五个共同”重要思想,“一棵树”(古榕树)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立体式展陈。依托“一人一井一树”培根铸魂,用好用活用足红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其背后蕴含的荔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典故与时代价值,创新探索出一条“可感、可学、可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

  以“一个人”为魂诠释“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

  邓恩铭烈士故居为一栋四排三间土木结构的普通居民瓦房,1990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故居内至今还保存着邓恩铭少年时代用过的木床、桌子、椅子、凳子、石磨、药碾、八挂钟等遗物。邓恩铭烈士纪念馆于2017年7月进行改陈布展后对外免费开放,40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现有基本陈列展厅4个,陈展内容以实物、照片、绘画等形式为主,同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呈现了邓恩铭烈士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邓恩铭烈士故居持续深挖邓恩铭烈士的革命故事,将其精神与民族团结主题深度融合,不断丰富讲解词的内容与内涵,让参观者直观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与崇高品格。”罗芳继续介绍说。

  “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这是年仅30岁的邓恩铭英勇就义时,临刑前写给母亲的诀别书信。

  2025年,该馆关于邓恩铭亲笔家书等四件文物入选国家一级文物藏品,成为镇馆之宝,进一步擦亮金字招牌,极大促进文化、科研、展览、教育功能。今年以来,纪念馆已接待全国各族群众18万余人次,成为弘扬革命精神、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

  纪念馆系统梳理邓恩铭烈士的事迹,分为“同情疾苦、休戚与共”“心怀天下、荣辱与共”“团结工农、命运与共”“追求真理、生死与共”四个部分进行展示。邓恩铭烈士的一生,正是对“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榜样,让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精神同频共振。目前,已成为荔波县委党校固定现场教学点和全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邓恩铭故居。

邓恩铭故居。

  以“一口井”为脉展陈“四个共同”重要思想

  距离邓恩铭烈士故居不远处,一口开凿于1870年的古井——永济泉,有着150多年的历史。当年,荔波知县钱壎为防御战乱、保障百姓饮水安全,主持凿筑此井,此后便成为荔波各族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命源泉,更逐渐演变为各族居民互嵌交融的情感纽带。

  邓恩铭年少时在荔波县城生活,永济泉见证了他的童年与少年时光。离开家乡后,这口井成为他心底最深的乡愁,更化作他投身革命的精神力量源泉。如今,永济泉已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荔波历史的“活化石”,更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四个共同”重要思想。

  荔波县玉屏街道永济泉社区党支部书记石良群感慨说道:“从最初防御战乱保障饮水,到如今仍是部分群众的生活用水来源,永济泉见证了荔波各族人民在取水、用水过程中的相互帮助、相互协作。这口井成为各族人民互嵌交融的情感纽带,也是大家饮水思源的文化标志。它承载着荔波的历史记忆,见证了荔波的发展变迁,更滋养了邓恩铭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到现在,群众有时还会来永济泉这取用清澈井水,闲暇时围在井边纳凉聊天,不少游客也专程前来参观打卡。”

  为让“四个共同”思想可触可感,以永济泉古井为核心,在邻近的永济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荔波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以永济泉为要素,精心打造了聚焦展陈“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四个共同)重要思想,分别设共同体理论和事迹展厅,中华文化与各民族优秀文化展厅,荔波各民族“三交”故事展厅,共同体意识大讲堂,优秀文化项目“两创”中心、石榴籽文艺广场以及相邻的荔泉书院(邓恩铭母校)等,突出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

  展厅内,丰富的实物展品、详实的史料文献、生动的图文展板相互呼应,既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深厚历史底蕴,也呈现了荔波各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紧密联系,让参观者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深刻内涵。

  “基地的展厅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既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也展示了荔波的民族团结英雄事迹,还呈现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石良群补充道,基地以“一个人、一口井、一棵树”为切入点,深挖其中的共同体基因,讲好荔波的民族团结故事,为参观者提供可学习、可践行的榜样。据统计,教育实践基地开馆以来,已接待省内外培训及参观人员近万人。

  以“一棵树”为干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邓恩铭故居旁30米处,一棵近400年树龄的大榕树傲然挺立。它枝繁叶茂、冠盖如云,不仅是荔波县城的标志性景观,更被荔波各族群众视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象征。

  数百年来,这棵大榕树始终默默守护着荔波人:它为各族市民、过往游客遮风挡雨,夏日里投下浓密绿荫,成为大家休憩交流的天然场所。它与邓恩铭故居紧紧相依,红色革命精神与绿色生态情怀在此交融。童年时代的邓恩铭,常在大榕树下读书、玩耍,榕树的坚韧与包容,潜移默化中滋养了他的成长,也给予他智慧的启迪。

  如今,大榕树下又添新景:邓恩铭烈士的巨幅雕像矗立于此,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仍在守护着他深爱的家乡与人民;雕像周边,名家文学院、“非遗”展销中心等文化场所相继落户,苗族银饰、布依族蜡染、水族马尾绣等非遗产品在此展示展销,各族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组成了充满活力的荔波文化大观园。

  大榕树的生长形态,恰好契合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主干挺拔象征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分枝繁茂代表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根系紧密相连则寓意各民族命运与共。教育实践基地以大榕树为重要场景要素,进一步丰富了基地的文化内涵,凸显了荔波特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为各族人民打造了一个精神上的共同家园。在这里,大家既能感受自然的馈赠,也能触摸文化的温度,更能体会各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荔波县民族宗教事务研究所所长蒙永厚表示:“教育实践基地以邓恩铭故居、水浦恩铭故里为红色文化核心载体,展陈了邓恩铭的革命事迹与成长轨迹,深挖其成长典故,共同传递烈士为民族解放献身的精神,以共同的历史记忆凝聚各民族情感共识。依托两处资源建成的教育实践基地,吸引各族群众参观学习,开展‘火塘民族音乐会’、民族联谊等活动,结合红色教育融入多民族节庆文化,让各族群众在活动中实现情感与文化的深度交融,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从邓恩铭先烈的精神传承、从永济泉见证的同心历史、到大榕树下的交融温情、再到发展路上的奋斗足迹,荔波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动实践。未来,荔波县将持续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开花结果。(覃政勉)

【编辑:刘美伶 】关闭本页
【编辑:刘美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