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都:科技赋能养殖业
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20日电(周忠能 余胜 刘嫣嫣)走进水族汉子石国勤的养殖基地,依山而建的鸡舍内,七彩山鸡在防飞网下自由觅食。与传统养殖场不同,这里布满了高清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等智能设备。轻点手机,养殖管理APP上立即显示出鸡舍内山鸡的进食画面、环境温度等数据。
金秋时节,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迎来七彩山鸡丰收季。石国勤清晨驾驶货车,满载七彩山鸡赶往县城销售。从最初的百余只发展到高峰期八千余只山鸡,石国勤用十年时间,在荒山上摸索出一条科技赋能的致富之路。

三都融媒供图
“开始只有几百只山鸡,慢慢摸索,现在喂食、产饲料都有监控,现在养殖轻松多了。”石国勤说。
石国勤通过引入网络智能化设备,依托远程监控、实时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数千只山鸡的精准管理。昔日“靠天吃饭”的养殖模式,如今搭上“智慧快车”,在深山密林中开辟出一条特色增收致富新路。
技术升级的背后,是低成本智慧方案的成功实践。基地仅需投入数千元安装太阳能监控设备,配合运营商流量优惠,便实现了大山深处全天候无死角监控,破解了山区信号覆盖难题。
“目前,我们的网络已覆盖全县各村。通过手机即可绑定无线监控器,养殖户通过手机或者带屏设备对生产基地进行实时远程监控,所有数据都能精准记录。”三都县电信公司销售服务部主任覃敏瑜说。

三都融媒供图
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让养殖效益实现质的飞跃。系统通过实时分析山鸡生长状态、环境温湿度及饲料余量,自动推送调整建议。据统计,该基地山鸡存活率较传统养殖提升15%以上,出栏周期缩短近10天。
“有了远程监控,随时能在手机上查看山鸡养状况。喂完(食)就可以去做其他事,不用整天守着。现在能腾出不少时间去卖鸡,节约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可以多做不少事。”三都县中和镇水龙村养殖户张仁家说。
在中和镇红星村,养殖户潘中俏的鹌鹑养殖基地同样搭上了“智慧快车”。5万余只鹌鹑在智能温度控制器的监管下稳定产蛋,每天1100斤的产量主要销往贵阳等地。
“有了智能的设备,养殖变得智能高效,目前存栏5.5万只鹌鹑,效益变得相当可观。”养殖户潘中俏说。
三都自治县的探索,是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针对山区养殖分散、管理粗放等问题,当地农业部门联合企业推出智能设备补贴政策,并提供技术培训,推动传统养殖向“科技+生态”模式转型。
当前,三都自治县结合资源禀赋,在科技赋能下,山鸡、鹌鹑、梅花鹿等特种养殖蓬勃发展,成为群众致富的新路子,成功带动上百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五万元以上。(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