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25日电 (崔程思蓓)2025年是广州对口帮扶黔南州十二周年。10月24日至25日,“粤港澳大湾区媒体黔南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都匀、三都两地,从茶叶生产线到科研基地,穗黔两地媒体实地观察这场跨区域协作如何让黔南州的“特色资源”变成“增收资本”。

  在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抹茶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正将烘干的茶叶研磨成细腻的抹茶粉。“这是2025年用省级统筹东西部协作资金500万元建成的生产线,协作资金不仅解决了我们‘夏秋茶利用率低’的难题,更帮我们打通了对接大湾区市场的关键链路。”公司副总经理唐浩指着生产线说,这条线的背后,是广州协作干部多次牵线,让企业与大湾区茶饮品牌建立长期合作。

  “消费者一提绿茶,先想到龙井、碧螺春;说乌龙茶,就是铁观音。我们的都匀毛尖有好品质,却因缺知名品牌、产品线单一,只能在区域市场打转。”唐浩坦言。而这场困境的破局,正来自大湾区带来的“观念革新”。

  “广州协作干部第一次来就说‘不能只卖茶叶,要卖茶的价值’。”唐浩回忆,在广州团队的建议下,企业跳出“传统绿茶”的局限,瞄准大湾区火热的新茶饮市场:一方面把夏秋茶加工成奶茶基底茶;另一方面开发抹茶粉、茶香软点、毛尖精酿啤酒等衍生品,还联合广州设计团队优化包装,让产品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目前企业已成为农夫山泉、头部新茶饮品牌的基底茶供应商,在北京前门大街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商圈设有体验店,2025年上半年通过广州茶博会等展销活动,达成意向订单超800万元。

  这种“产业链式帮扶”不止在龙头企业。在黔南州农科院摆茶科研基地,5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建成的“粤港澳大湾区保供蔬菜引种试验示范基地”里,广州农业专家正指导农户种植适合大湾区市场的菜心品种。“我们不仅引进广东的优质种苗,还培训农户按大湾区的标准种植,比如控制农药残留、统一采收时间。”基地负责人欧平勇说,2024年基地有蔬菜通过广州“菜篮子”工程进入大湾区商超,“从黔南田间到广州餐桌,最快48小时就能送达,这种供应链闭环,全靠穗黔协作搭的桥。”

  供应链的畅通,更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捧上了“稳饭碗”。“以前找个活干很困难,基地建成后,家门口就可以就业了”正在田里干活的一位当地妇女笑着说。据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项目部部长胡爱平介绍,基地常年带动当地村民就业,每到蔬菜采收、茶苗培育的旺季,还能吸纳百余名临时务工人员。协作资金不仅打通了‘产供销’的链,更系住了村民的‘增收绳’,让大家能跟着产业一起富。”

  十二年的穗黔协作早已跳出“单向帮扶”的框架,走向“双向赋能、合作共赢”的新阶段。胡爱平直言:“广州帮黔南州产业创新,黔南州也在满足大湾区的消费需求。”以都匀毛尖为例,广州不仅帮企业开发新茶饮产品、搭建销售渠道,更让大湾区消费者尝到了独特的“贵州味道”。“广东地区传统以乌龙茶、红茶消费为主,都匀毛尖这类绿茶此前市场接受度较低,而通过东西部协作的推广,如今已成为大湾区不少消费者的新选择。”来自广州的自媒体人介绍。(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