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9月2日电 (李润 邓稳 张远芳)初秋时节,坐落于贵州省德江县枫香溪镇先联社区的强村富民工坊木材加工责任有限公司机器声轰鸣,工人师傅正在加快赶制木条,开业二十来天,已完成省外第一批8万元订单木条加工。社区支部书记张金福介绍道,9月中旬木炭加工车间投产,届时,企业全部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可以常年解决劳动力50人。

  德江县委组织部驻先联社区第一书记张杰与村支书张金福正在社区强村富民工坊木材加工责任公司现场调度机械设备安装和来料运输工作。烈日下,张杰脸颊汗珠滚落,黝黑的双臂格外注目。

  该项目总投资200万元,主要从事木材加工、机制木炭加工、木材加工产生废料和锯末循环利用,节能环保。目前已与重庆市、遵义市、湖南商会建立相关合作关系。张金福说,通过前期到山东湖南等地深入企业实地考察,颗粒和有机碳生产,绿色生态环保,项目前景好。下步,社区及周边养殖场的粪便和秸秆有了好的去处。预计年销售额为2170万元,建筑木方年利润为40万元,机制木炭年利润为60万元。

  截至目前,社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个,支部引领,红心李产业初见成效,社区集体经济累计收入30万元、年盈利达15万元。

  在枫香溪社区振兴服装厂的技术指导和帮扶下,双坝村村“两委”就地取材,让杂草丛生的烤烟收购站变村制衣厂,变闲为钱。村支书、强村富民法人张连平十分干练,笑盈盈地说:“2023年12月开始谋划,120天从完善基础设施到设备设施安装完毕,45台机械设备的两条规范的生产线,常年解决15人就业的双坝村强村富民服装厂投运,今年5月启动以来先后完成了7批次订单。”

  返乡村民冉芳容正在“手把手”一针一线教授,讲述了制衣厂模板制作是重点,也是难点。前些年,她在福建省制衣厂上班,有了丰富的经验,今年回乡当起了技术指导。工资清册上,村民冉旭琴第一个报名来到制衣厂上班,第一个月是保底工资,之后采取“保低+提成”,多劳多得,操作娴熟,共计拿到工资3681元。

  摸着石头过河,技术和订单“卡脖子”,人才缺乏、管理经验不足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张连平讲谈了下步打算,围绕服装厂品牌创建,把厂子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群众家门口就业。

  镇组织委员王勇介绍,枫香镇成立“强村富民工坊”创建领导小组,把稳集体经济发展“方向盘”。各村逐一摸排闲置楼房、废旧设施、闲置荒山,采取公开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让闲置办公楼变“工坊”、荒山变“金山”、荒地变“粮田”,使闲置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无独有偶。自2023年以来,德江县平原镇深入实施“强村富民”行动,由水车社区党支部喻勇等5位党员、村干部各出资2万元入股,成立平原镇强村富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吸纳各村集体资金27.4万元入股。

  平原镇多元探索“2+N”产业发展模式,围绕“白茶+肉牛”,公司为茶产业提供技术保障,加工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茶农全身心把茶青种好管护好。去年,由平原镇强村富民公司牵头盘活了集体闲置土地资源3000平方米建设强村富民共富工坊,该工坊每天可加工茶青6000余斤,生产成品干茶1500余斤,可覆盖全镇茶园。

  实施强村富民三年行动以来,德江县“一盘棋”统筹谋划,全县33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均有收益,集体经济经营收入超过35万元或收益超过15万元的村151个,集体经济经营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19个,集体经济收益超过15万元的村114个,创办“强村富民工坊”50余家,兴村办企绘就振兴画卷。(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