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风墨韵里的生态答卷

  ——解码铜仁养生气候区

  申逸恺

  清明期间,远处佛顶山的薄雾还未散尽,55岁的石阡县龙塘镇龙塘村村民杨大妹,清晨6点已挎着竹篮走进山林。露水打湿了她的蓝布裤脚,她却脚步轻快,指尖在茶树间翻飞。“这山上的茶,喝了一辈子。”老人摘下一片嫩芽凑近鼻尖,“你闻,都是太阳和雾水的味道……”

  山风为笔,云雾为墨。

  在云贵高原东部的武陵山脉腹地的铜仁,这样的早晨是千万个寻常日子的缩影——这里群峰叠翠、溪河纵横,光、温、雨、风、湿等气候要素天然调和,孕育出中国少有的“特优级养生气候区”。据铜仁气象局《铜仁养生气候优势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座镶嵌在云贵高原东麓的城市,以95.15分的养生气候综合指数,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康养福地”。

  天赋异禀

  立体山水间的气候密码

资料图: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拍摄的杜鹃花(无人机照片)。叶顺强 摄

资料图: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拍摄的杜鹃花(无人机照片)。叶顺强 摄

  “五步一景,十步一重天”,铜仁的地理禀赋堪称造物奇迹。

  铜仁地处北纬27°07′至29°05′,平均海拔在500至1000米之间,全市最高海拔为梵净山金顶2572米,最低海拔为碧江区漾头下施海滩仅205米,高低海拔相差2288米,恰好处于世界公认的“黄金养生海拔带”。

  铜仁全境以山地为主,地貌主要呈现为喀斯特地貌,以低中山丘陵为主,其次为高中山和河谷盆地。

  而武陵山脉纵贯全境,主峰梵净山海拔2572米,如巨人般将市域分为东西两半,也成了乌江与沅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梵净山以东为沅江水系,地貌为低山丘陵,河流切割较浅,地面平缓起伏,河流沿岸多是山间坝子;梵净山以西为乌江水系,地貌为岩溶山原,河谷常以峡谷形式嵌入山原,山高谷深。梵净山如绿色屏障,造就了铜仁市域内“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奇观。

  而沿着梵净山盘山公路上行,气温计的数字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夏季每爬100米山,温度降0.5℃。”贵阳导游田明笑着说,“山下穿短袖,山顶裹外套,一天体验四季不是夸张。”这种“一山有四季”的立体气候,让铜仁成为天然的气候疗愈场——亚木沟的负氧离子浓度达10万个/立方厘米,到此的游客们不禁惊叹表示:“这里的空气能罐装卖钱了!”

  “这里的夏天像开了天然空调,白天25℃左右,夜晚盖薄被,根本不用风扇!”来自贵阳的游客郭芮羽在梵净山脚下的民宿感慨。

  《报告》数据显示,夏季的铜仁,特别是梵净山平均气温25至26℃,高温日数仅13至14天/年,且夜雨占比超60%,“随风潜入夜”的降雨洗净尘埃,清晨醒来便是“空山新雨后”的清新。

  冬季的铜仁更显温柔,平均气温6至7℃,低温时段间断性出现,雾凇与暖阳交替上演。“前几天还在爬梵净山看雪,今天就穿单衣晒太阳了!”江口县凯德街道居民李德光笑着说。这种“冷而不僵”的气候,让冬季养生活动丰富多彩——温泉浴、户外徒步、冬泳成为市民常态。

  要素协同

  大自然的康养配方

资料图:2025年4月3日,茶农展示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坝盘镇挂扣村九龙山高标准抹茶原料基地内采摘的茶叶。 申逸恺摄

资料图:2025年4月3日,茶农展示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坝盘镇挂扣村九龙山高标准抹茶原料基地内采摘的茶叶。 申逸恺摄

  “六月的太阳晒不伤人,腊月的寒风冻不伤骨”,这句当地俗语道破了铜仁气候的神奇。

  7月30日正午,思南县大河坝镇农林村村民谭勇在田间劳作,皮肤晒得黝黑却不见红肿。“我们这儿的太阳是‘温柔的’。”36岁的谭勇擦着汗笑道,“这里的阳光晒着暖和,不像平原地区火辣辣地疼。”《报告》的数据印证了他的感受:铜仁年日照时数1000至1200小时,以中低云为主的天空像天然滤镜,将有害紫外线过滤得恰到好处,既满足人体对维生素D的需求,又避免灼伤风险。

  “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铜仁的气候要素组合堪称完美。

  年平均相对湿度79%,既无干燥之扰,亦无闷热之苦;大气压稳定在960至970百帕,为心脑血管系统提供天然保护;1至3米/秒的轻风拂过林海,裹挟着梵净山沁人心脾的清新客气,让“醉氧”触手可及。

  “晨起爬山饮山泉,午后纳凉话家常,晚餐杂粮配野菜”——这是1927年出生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洋溪镇新黔村村民阮青娥老人的日常。

  “印江有三宝:山泉水、古树茶、百岁佬”,这句民谣道出了长寿的密码。作为“中国长寿之乡”,印江80岁以上老人达6539人,百岁老人39人,其秘诀藏在山水间:森林覆盖率超52%,99条溪泉水质优良,常年饮用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辅以低热量、高纤维的饮食结构,造就了“寿比南山”的生活样本。

  而石阡县则以温泉养生闻名。该县23处天然温泉水温恒定,富含氟、锶等微量元素,对关节炎、神经衰弱等有显著疗效。“泡温泉、喝苔茶、听山歌”,当地居民将养生融入生活,形成独特的“慢生活”节奏。

  未来可期

  从“气候优势”到“健康经济”

资料图:2025年7月19日,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市民们在梵净山山下太平河段戏水消暑,享受清凉。申逸恺 摄

  资料图:2025年7月19日,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市民们在梵净山山下太平河段戏水消暑,享受清凉。申逸恺 摄

  当下铜仁市委、市政府正充分发挥铜仁比较优势,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高质量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力展现绿色铜仁山清水秀自然生态新风采;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梵净山打造成为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的全新发展路径;同时全力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力申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推动“两山”转化取得新突破。

  “我们不仅要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更要让‘好气候’变成‘好生活’。”铜仁市气象局陈关清表示,下一步将联合国内顶尖高校科研团队,充分深挖铜仁的气候优势资源,推动“铜仁指标”成为国家级养生气候评价标准,让更多人共享这份“生态红利”。

  夕阳西下,佛顶山的轮廓染上金边。

  杨大妹老人背着满篮茶叶走回家,炊烟在村子上空袅袅升起。远处,几个穿红马甲的年轻人正在给古树挂牌——那是这些年石阡县里刚启动的“古树云上认养”项目。山风掠过茶园,带着茶树的清香和老人的歌声:“太阳出来暖洋洋,溪水潺潺入梦乡……”

资料图:2025年6月28日,在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拍摄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橙翅噪鹛。 申逸恺 摄

资料图:2025年6月28日,在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拍摄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橙翅噪鹛。 申逸恺 摄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从梵净山的云海佛光到亚木沟的飞瀑流泉,从石阡古温泉的袅袅热气到印江村落的袅袅炊烟,铜仁用山水书写生态答卷,以气候馈赠康养福祉。

  在铜仁,气候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流动的诗、生长的药、生活的日常。这里的每一缕风都藏着康养的密码,每一滴雨都带着长寿的祝福。正如《铜仁养生气候优势评估报告》中所写:“当光、温、雨、风、湿等要素在此和谐共舞,人类便找到了与自然相处的最佳方式——不是征服,而是共生。”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