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沿河:千年古茶焕新芽 “绿色银行”富农家
中新网贵州新闻9月13日电 (田芳 罗超)清晨,当第一缕晨曦穿透武陵山脉的薄雾,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塘坝镇榨子村在云海环抱中缓缓苏醒。这片静谧的土地上,最年长的“居民”并非村中百岁老人,而是山脊沟壑间屹立千年的古茶树群。
榨子村拥有6600余株古茶树,其中163株千年古茶树被专家认定为“贵州最早的人工栽培茶活化石”,马家庄古茶园更以792株连片古茶树群构成独特的生态奇观。这些承载唐代茶文化基因的“绿色遗产”,曾长期深藏山中无人识,如今却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绿色银行”,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更改变了村民的生活轨迹,书写出生态保护与强村富民的双赢篇章。
千年宝藏:从“深闺无人识”到“法治护金叶”
榨子村的古茶树是自然与历史馈赠的珍宝,但早年因缺乏管护技术和市场意识,村民只能任其自然生长,部分树株濒临枯竭,茶青收购价低,辛苦一年也换不来几个钱。更令人痛心的是,古茶树常被误作普通林木遭乱砍滥伐,生态与文化价值双重受损。
为守护这份宝贵的遗产,2019年沿河正式实施《古茶树保护条例》,明确禁止砍伐挖掘,划定百年以上古茶树保护红线,为资源戴上“法治护身符”。同时,科技为古茶树建立“数字档案”,为5000余株核心古茶树配备了“二维码身份证”,详细记录树龄、位置、管护人等信息,实现“一树一档”科学管理。不仅如此,当地还依托现代科技,在古茶种质资源圃成功繁育17个优良品种共1.8万株,为古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种苗保障。
点绿成金:三重动能激活“绿色银行”
技术革命破除“红薯味”困局。过去,榨子村红茶因加工粗放,常带有“红薯味”,茶叶品质不稳定。如今,在东莞茶协专家的指导下,村里引入现代化加工工艺,通过精准控温、科学发酵,彻底告别了“红薯味”,茶叶品质实现质的飞跃。古树红茶因富含茶多酚和矿物质,市场售价从每斤百元跃升至千元,成为高端市场的“新宠”。
品牌赋能提升“文化溢价”。榨子村深挖古茶文化内涵,注册“千年古茶”商标,将马家庄古茶园打造为“茶旅融合”示范点。游客不仅可以亲手采摘千年古树茶青,还能在茶文化体验馆里听茶农讲述古茶树的故事。品牌化运作让茶叶从“农产品”变身为“文化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联合体模式实现“抱团发展”。榨子村创新推出“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采摘、收购茶青,集中销售给辖区合作的茶叶加工企业,加工企业根据收购价格,每斤茶青支出管理费用3至5元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其中70%返还给群众,作为茶园管护资金,30%作为集体经济累积。这种模式打破了单打独斗的局限,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让“绿色银行”的收益惠及每家每户。
生活蝶变:从“望山兴叹”到“在家致富”
产业的振兴,最终体现在村民笑脸上和生活的点滴变化中。如今的榨子村,处处洋溢着生机与希望。
“我怎么也没想到,茶叶竟然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说话间,村民王作成的脸上满是笑意。2011年,贵州塘坝千年古茶有限公司成立,王作成抓住机会,在茶园里学习采茶,旺季的时候,他一天能够获得200多元的收入,一个春季下来,收入突破万元。他笑着说,这要是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该村党支部书记冉雄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他最直观的感受是,村里的“人气”回来了。“以前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现在一到采茶季,连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这几年村里买新车、盖新房的人越来越多。”
未来展望:绿叶子联通大湾区
借力粤黔协作东风,榨子村的“绿叶子”正加速融入大湾区大市场。东莞茶协将依托东部市场优势,推动古树红茶打入粤港澳消费圈,让“沿河古茶韵”香飘更远。
回望来路,榨子村的千年古茶树,曾是深锁群山的“沉睡资产”。如今,在法治的坚实守护、现代科技的精心赋能以及产业模式的创新活化下,这片古老的绿意终于被唤醒,蝶变为富民强村的“绿色银行”。
从王作成脸上绽放的笑容,到冉雄眼中闪烁的坚定,每一个鲜活个体的命运转折,都在深情诉说着一个“点绿成金”的振兴故事。(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