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松桃苗族自治县九江街道杨柳社区还笼罩在薄雾中,养殖户杨志军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推着小车,将搅拌好的草料均匀地撒入食槽,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纷纷探出头来享用早餐。这幅生机勃勃的劳作场景,正是九江街道肉牛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以前自己养,规模小,风险大。现在加入了合作社,技术、饲料、销售都有保障,心里踏实多了。”杨志军一边喂牛一边告诉记者,“像我这样的家庭农场,一年下来大概有30多万元收入,比以前在外面打工强了很多,还能照顾家里。”

  杨志军的底气,源自杨柳社区创新的“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全生态养殖模式。这个位于砂页岩低山沟谷地貌的社区,森林覆盖率达70%,有着发展生态养殖的天然优势。近年来,社区紧跟铜仁市“推动肉牛扩群增量”的产业布局,以党建引领探索“三带”工作法,让传统的小养殖场成了现代化的大产业。

  “五统一”管理模式破解养殖难题

  “我们通过‘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运营、统一防疫消毒、统一饲草供给、统一技术服务’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来解决农户自己干不了、干不好的难题。”杨柳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姚元智介绍,社区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养殖场,将分散的养殖户凝聚起来,实现抱团发展。

  这种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养殖业的三大痛点:一是通过统一规划建设,解决了农户资金不足、用地困难的问题;二是通过统一管理运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议价能力;三是通过统一技术服务,确保了养殖质量和防疫安全。

  目前,杨柳社区已修建圈舍24个,肉牛存栏1150头,实现户均养殖60多头。正在新建的3个圈舍投入使用后,全社区肉牛存栏量可达2000头,预计年产值将突破3000万元。

  生态循环实现绿色发展

  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九江街道投入50万元建成粪便集中发酵处置点,将肉牛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精准供给周边245亩桃林、100亩柑橘园和400亩牧草基地,形成“养殖产粪—粪肥种果—牧草喂牛”的闭环体系。

  “这个闭环体系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降低了种植成本,实现种养循环共赢。”九江街道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办事处副主任王再涛表示,生态循环模式不仅保护了绿水青山,更创造了金山银山。

  “三带”工作法凝聚发展合力

  在推进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九江街道创新实施“三带”工作法:党委“带路”明确发展方向,支部“带领”提供组织保障,党员“带动”发挥示范作用。

  街道大力宣传惠民惠农政策,鼓励自主创业,积极为养殖户协调土地流转、银行贷款等“一条龙”服务。同时投入资金90万元完善养殖小区粪污处置及产业路建设,协调土地种植牧草400亩,新建100千瓦变压器,为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

  在技术指导方面,街道成立“农业服务中心+国土所+水务站+驻村工作队”的综合服务队,免费提供技术指导、防疫用药、购买保险等保障服务。今年以来,已组织创业青年参加技术培训12场次,培训70余人。

  特色养殖小区促增收

  走进杨柳社区生态肉牛养殖小区,一排排标准化圈舍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下,牛叫声此起彼伏,这种因地制宜的布局既节约了平地资源,又充分利用了山地通风良好的自然优势。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单位的“父子档”“夫妻档”“兄弟档”等特色养殖模式。

  社区养殖群众群策群力,推选出政治素质强、业务技术精、群众威望高的养殖能手担任养殖区“规划员”“管理员”,定期研究发展方向,做好日常管理。这种模式打破了单打独斗的养殖局面,形成“小区共建、资源共享、管理共治、风险共担”的良好格局。

  截至目前,杨柳社区有肉牛养殖户22户,其中脱贫户7户。肉牛产业可带动脱贫人口户均增收6000元,促进村集体经济年收益20万元。预计可实现全社区人均1头牛的目标,让肉牛产业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

  谈及未来发展,王再涛表示:“我们将继续以‘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整合资源抱团发展肉牛产业,稳步推动九江街道生态肉牛养殖规范化、生态化、效益化发展,带动更多农户走上增收路。”

  九江街道的实践表明,发展乡村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创新组织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党建引领、能人带动、群众参与,让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如今在九江街道,肉牛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提升,“牛”产业必将为当地群众带来更加红火的好日子。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