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10日电(邓邦英 谭鑫鑫)  10月9日,走进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宏发米业加工车间,稻谷清香与机械运转声交织,既是现代化加工场景,也是“全流程控制”的关键一环,这里“一粒米”的蜕变不止于加工。

  从源头农户稻田开始,统一品种稻谷经标准化收割后,先过原料检测、进入原粮仓自动称重,再沿智能生产线经过清理、去石、脱壳、谷糙分离、碾米、筛分、抛光,色选等工序后,最后自动灌装包装,全过程仅需要半个小时。

  一碗米饭的“舌尖幸福”从不依赖单一环节,而是源于育种、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流程把控。近年来,凤冈县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及各级财政支农资金,“一粒米”正以全流程把控推动蜕变,用科技打破“种、加、销”壁垒,延伸产业链,实现从优质稻谷到高端大米的价值跃升,既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传统大米加工长期依赖老师傅的个人经验,易导致不同生产批次之间存在品质波动。如今,通过中央控制系统,我们能够根据不同原料米的特性精准设置加工参数,在最大限度保留大米胚芽与营养成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其口感,使成品米更软糯香甜。”凤冈县宏发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孟永刚说。

  目前该公司日加工稻谷能力达到80吨左右,科技助力,实现了从田间到加工的全链条精细化品控,确保大米口感持续稳定、品质统一。

  这半小时“无人化”操作的底气,藏在数十公里外的田间。公司以“党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良种、绿色 “良法”,凭借本地富锌富硒 “良田” 从源头保证稻谷品质;再靠智能“良机”标准化加工,将优质稻谷变高品质大米,凭借稳定品质对接订单,让大米精准直达餐桌,实现从稻谷到米饭的无缝对接。

  何坝街道种粮大户唐德康说:“公司不仅给我们提供优质稻种,还派技术人员来指导我们绿色种植,我们的稻谷品质更加稳定了。以前总担心好稻谷加工不出好米、又卖不上好价钱,如今有了智能生产线,大米的品相和口感都大有提升,我们种粮更有信心,收益也更有保障。”

  凤冈县宏发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夏可刚介绍,公司前端抓种植标准,保障“优产”;中端抓加工精度,实现“优加”;后端靠稳定品质争取订单,做到“优销”;只有把三端抓实,产业链才能真正扎实。今年以来,公司完成大米订单近一万吨,不仅农户收益有保障,企业也实现了持续发展。

  从田间的种植标准,到车间的加工参数,再到市场的订单对接,如今,“一粒米”的产业链正以更高效、更智能、更稳健的姿态不断延伸,它不仅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基层防线”,更擦亮了“凤冈锌硒米”的农业金字招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米动力”,让每一碗米饭中的“好滋味”飘得更远。(完)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