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20日电(饶云)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的层层茶垄上,连绵的茶园飘荡起醇厚茶香。52岁的茶农张恩会正弯腰在自家茶园里忙碌,随着双手不断起落,背篓里的鲜叶渐渐装满。

  “我家有10口人,正好有10亩茶园,今年夏秋茶行情好,秋茶鲜叶也可以卖到每斤3元,一年下来,增收不少,我们种茶的信心更足了。” 张恩会一边麻利地将茶叶采下,一边笑着说。

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茶农采摘秋茶。饶云 摄

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茶农采摘秋茶。饶云 摄

  好日子跟着这茶香,越过越有盼头。张恩会的信心,源自于当地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坐落在她家茶园对面的贵州黔茶农旅开发有限公司,是凤冈县2024年引入的夏秋茶提质增效精制拼配项目,通过注入3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共投资1500万元,于2025年4月建成投产。不仅帮助当地及周边区域的夏秋茶鲜叶打开销路,更将茶叶生产周期从初春延伸至秋末,让茶农的收益期跟着“拉长”。

  “自动化生产线投产以来,做到了全程机械化、清洁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整个生产过程茶叶不落地,6名工人就可以看管40多台机器,每天可以轻松加工5至10万斤鲜叶,能制出干茶1至2万斤。”公司质量总监雷在洪指着运转不停地生产线介绍,茶叶经过精制分级后,色泽、大小一致,品相、口味更佳,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今年产值超2000万元。

  凤冈是产茶大县,有茶园50万亩,面对茶市场多元化需求态势,如何发挥比较优势,改变传统茶产业赛道?

  近年来,凤冈县以党建为引领,立足“锌硒茶”资源禀赋,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整合东西部协作及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多部门齐发力为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从茶叶种植的标准化管理,到采摘后的智能化加工,再到销售端的跨境电商布局,成功打通“种、管、采、制、销”全产业链条,推动茶产业实现“扩量、提质、增效”的跨越式发展。

智能化、数字化茶叶加工车间。饶云  摄

智能化、数字化茶叶加工车间。饶云 摄

  从田坝向南而行,夏秋茶的“热度”同样高涨。位于贵州凤冈经济开发区的贵州汇亿锌硒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智能分拣机精准筛选原料,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色选设备逐片剔除杂质,机器声与茶香交织,工人们各司其职,按照出口标准加紧赶制海外订单。最终,这些承载着茶农辛勤与企业匠心的茶叶远销乌兹别克斯坦、摩洛哥等国际市场,成为当地超市货架上的抢手货。

  “我们依托凤冈独特的锌硒茶资源,主要生产大宗茶和精制茶产品,通过智能化加工设备,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该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何茂浩介绍,2025年公司的拼配配方还针对海外市场口味进行了优化,成品茶的醇厚度和风味都极佳。

  该公司自2019年建成投产以来,以“党建+企业+基地+农户”组织模式开始大规模加工夏秋茶,每年4月到11月都是连轴转的状态,产销态势持续向好。2025年1-9月经营收入已突破2900万元,产销率达80%,同比实现稳步增长。

  “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茶叶消费大国,当地人习惯将茶叶熬煮后加糖饮用。凤冈锌硒茶香气足、味道浓、耐冲泡,鲜醇不苦涩,兼具品质和价格优势。”该公司副总经理安显梅说起夏秋茶,语气满是自豪。安显梅说,下一步,公司计划投资约2.46亿元建立抹茶及碾茶加工生产项目,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从传统的春茶“一枝独秀”,到现在的“四季有茶”。夏秋茶的规模化生产,不仅有效解决了凤冈及周边区域夏秋茶鲜叶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更让当地茶产业突破了季节限制,让车间实现四季不停工,工人月月有收入,茶农种茶的热情与积极性也随之提升。

  凤冈县蜂岩镇一品泉社区的数千亩茶园是贵州汇亿锌硒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基地之一。这几年,春茶结束以后,夏秋茶稳稳接过“接力棒”,家有15亩茶园的茶农杨胜碧说:“以前我们只靠一季春茶挣钱,剩下的茶叶要么自然枯萎,要么剪了白白丢掉,现在企业收夏秋茶,与以前相比,一亩地要多收三分之二的茶青,我们既能多挣钱,还能把茶园管护好。”

  凤冈县茶业发展中心主任吴亮介绍,近年来,凤冈县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深挖夏秋茶鲜叶资源潜力,以创新为驱动,聚焦大宗茶和新茶饮,成功研发并推广了凤冈锌硒夏秋绿茶、红茶、白茶、辗茶、抹茶等多款茶叶种类,打出“春茶+夏秋茶”组合拳,实现了茶产业从“春茶一季”变“四季有茶、全年有收”。

  片片绿叶,不仅绿了青山,也甜了老百姓的日子。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凤冈全县茶叶产量2.95万吨,产值12.38亿元。从田间到车间,从国内到海外。如今,凤冈大地上的夏秋茶,绿色生命正旺,正持续释放长效“红利”,既为茶农拓宽了增收路径,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发展动力。(完)

【编辑:刘美伶 】关闭本页
【编辑:刘美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