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28日电(陈昌霖)“自从蚕种繁育基地今年6月初建成后,引进我们公司经营以来,蚕种繁育生产第九批次,年底蚕种催青种可达3万张,满足县内2万张需求,为本县蚕农节约40万元,余下的销往邻近县区市。”10月27日,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一蚕种培育公司负责人张智说。

  连日来,该蚕种培育公司厂房里,工人们忙着蚕种繁育生产,厂房里润育着丰收的气息。

凤冈县新建镇蚕农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陈昌霖  摄

凤冈县新建镇蚕农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陈昌霖 摄

  随着秋蚕蚕茧收购工作接近尾声,蚕农们马不停蹄打扫蚕房卫生、整理蚕具、管护桑园,为来年养蚕增收奠定基础。在何坝街道水河村前进组蚕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蚕农门正在忙着下最后一批秋蚕茧。蚕农王茂锡说:“今年蚕茧市场价格好,大家正在抓紧时间下茧,收尽每一个蚕茧。”

  近年来,凤冈县以党建为引领,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及各类支农资金,采取“统一催青、集中共育、分散养殖”模式,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全链条服务为支撑,加快推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25年蚕茧收购单价每公斤比2024年高4至6元,新蚕茧比去年增加250吨,蚕桑面积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增2000亩,总面积达5.2万亩。2025年,共发蚕种2万多张,养殖6批次左右,预计产量800吨以上,新茧产值4500万元以上。

  见到永和镇永和社区养蚕大户王道文,正在打扫蚕房卫生。“我流转土地300亩种植蚕桑,今年养了7批次,共计480张,收入140多万元,除去土地租金、务工费等支出,收入稳定,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前传统养殖既费时费力,效率也不高。现在引入了自动化设备以后,像单轨运输机一次就可以拉1000斤左右的桑叶,相当于7至8人同时运一趟。以前人工养蚕一个人最多养3至5张,现在通过机械化设备养蚕,34人可以养40张左右。”永和镇养蚕大户黄治强说。

  凤冈县狠抓养殖桑蚕农业实用技术工作,桑蚕养殖技术专家们分头深入各镇(街道),为蚕农们提供技术指导,走进蚕房仔细检查蚕的生长状态,耐心地向蚕农示范养殖技巧。同时,为帮助蚕农解决以短养长问题,动员种桑户在桑园里套种辣椒、黄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多渠道增加收入,填补前期资金投入大的难题。

凤冈县土溪镇三河社区村民采桑养蚕。陈昌霖  摄

凤冈县土溪镇三河社区村民采桑养蚕。陈昌霖 摄

  谈到科技赋能带来的实惠,天桥镇天桥村养蚕大户吴文成说:“自从有了半自动滑轮喂蚕机和半自动升降上蔟机后,节约了养殖空间,降低了成本,真是又快又省事。”

  何坝街道林光村总投资780万元,建筑总面积3535平方米的凤冈县蚕种繁育基地,建起了4间催青室,并引入先进的蚕种催青智能测控系统,配备了空调、加湿器、二氧化碳传感器,以及排风扇等设施,通过物联网技术精准调控环境参数,催青效率提升40%左右,蚕种孵化率稳定在98%以上。

  凤冈县蚕桑办负责人杜应成介绍,农业部门通过“理论培训+实地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科技赋能为出发点,重点提升农户桑园管护、科学养蚕和病虫害防治能力。2026年规划发展蚕桑面积6000亩以上,“十五五”期间,凤冈全县蚕桑面积可到6万亩以上,上千户蚕农受益,力争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谈到凤冈蚕桑,上海水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梅山标说:“这里生态环境好,适合蚕桑种植,土壤富含锌硒,生产的蚕茧个头也大,蚕茧抽丝有1200米长,制成的丝质商品平均质量等级也能达到5A以上,公司在凤冈生产、加工、销售很有信心。”

  凤冈采取“党建+村集体+种植大户+农户”模式,充分发挥气候适宜、水土丰沃的自然优势,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市场拓展等方式,引进两家蚕丝加工企业入驻凤冈,推动桑蚕产业提质增效。如今,种桑养蚕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完)

【编辑:刘美伶 】关闭本页
【编辑:刘美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