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千年前,西南地区古国“夜郎”其国主自称“竹王”,“竹王庙”“竹王祠”带着先古的竹崇拜遗留至今。

  200多年前,福建黎氏兄弟在赤水栽下四株楠竹后,如今已繁衍为贵州面积最大的竹林。

  一代又一代赤水人种竹、用竹、爱竹,食之有竹、用之有竹,竹早已经浸润进赤水人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厚重的非遗文化、生态文化。

  独竹浮水 人竹合一

  一根翠竹,一人独立其上,手执一竿,不仅可在水上漂行,还能做出倒退、转身、绕弯、换竿乃至“金鸡独立”“劈腿漂”等各种动作,还演变出了列队、方阵的变化——这就是独竹漂,是赤水乃至贵州省的竹文化代表符号之一。

  川流不息的赤水河贯穿赤水,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为了满足运输需要,居住在赤水河畔两岸的先民摸索掌握了一套划竹竿的要领。这项传统的水上活动,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改进表演形式和内容,成为一项水上体育项目。

  1999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代表贵州省参加的赤水“独竹舟”队用精彩表演一举扬名国内外。

  2000年6月,市文体广电局报经市政府同意,将“独竹舟”改名“独竹漂”。

  2009年9月3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赤水独竹漂”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决定将“独竹漂”水上体育活动项目列入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

  2021年5月24日,国务院公布“赤水独竹漂”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如今,赤水形成在春夏及重大节日期间有组织地开展“独竹漂”竞技活动,成为遵义独具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绿海竹韵 织丝成锦

  依竹而生的赤水人,更从竹林中汲取灵感,用竹编织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据相关文献记载,定居赤水河畔后的先民,利用丰富的竹资源编成篮、筐等器具存放粮食和食物,自此,竹制品已成为赤水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碾、竹背篓、竹箩筐、竹椅……一件件竹编用品和农具展示着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和对美化生活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赤水竹工艺还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传承人杨昌芹学习竹编十余年,在原有的赤水平面竹编基础上,探索创新出一系列立体精细竹编工艺,将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既让大众对竹编工艺有了新的认识,也打开了销售市场的大门。

  出生于浙江东阳的雕刻世家,卢华英从小学习雕刻技艺。1994年,她在赤水创办了神雕竹艺厂,将东阳木雕技法融入赤水竹雕,发展出刮、撕、削等新的适应竹雕的技法,雕刻出带有山水、虫鱼、花草、人物、禽兽等图案的各种工艺品,具有浓厚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现在,卢华英已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赤水“竹雕工艺”传承人。

  自幼随祖父、父亲学习制作扇子工艺、雕刻、绘画等技术,继承着祖辈传下来的“竹扇制作技艺”,马强成为了竹扇制作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全国各地交流的学习中后,马强结合传统改良新方式,开始了产品的多样化发展,让这项古老的技艺换了新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以杨昌芹、卢华英、马强等为代表的赤水竹工艺传承人,成为竹工艺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之路上的探路先锋,推动传统竹工艺向更富有时代气息的竹编书画、竹编提包、竹根雕松壶、风景贴扇、镂空雕刻扇等创意产品转化,形成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的竹工艺特色,得到社会和市场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赤水市以非遗为载体,深耕“非遗+体验”品牌,搭建“非遗+研学+旅游”的“1+N”模式,打造了6个非遗传习体验基地,把“体验竹文化、打卡晒醋场、品味农特产品”作为游客参与非遗体验的重要内容,全市非遗景区表演年均服务游客10万人次。

  以竹促绿 生态富“竹”

  绿色,是赤水的底色,也是最大的颜值。

  自1990年确立“生态立市”以来,赤水便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率先在全省开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

  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赤水借助退耕还林等政策扩种竹林,坡度1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竹,大力发展竹林。

  作为全国首批十大竹乡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赤水累计新造竹林近80万亩,相当于再造了一个“竹乡”。

  如今,赤水还在持续推进退化林修复、丰产林培育、笋用林改造培育和国储林项目,每年竹林兑现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超过1000万元。

  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百万亩竹林的生态价值,赤水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提升竹林生态效益。赤水率先成立贵州省首个森林碳汇局,研究拟订林业碳汇中长期发展规划,探索推进林业碳票、碳债券、碳质押等多形式绿色金融衍生产品开发,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供应链融资产品“竹链贷”,让绿水青山转化为实打实的金山银山。

  2021年,赤水成功发行贵州省首张竹林碳票,获金融机构授信5000万元,获批全省首笔4.5亿元竹林碳汇产业类贷款。

  当前,赤水抢抓国家《关于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的有利契机,推动“以竹代塑”和“全竹高值化利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竹业生态、产业、文化体系,用一竿翠竹谱写绿色之歌。(刘航 石影)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