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贵阳历史文化丛书》推出
中新网贵州新闻12月23日电 (施乐)23日,一场主题为“悦见贵阳·触摸文脉”的《贵阳历史文化丛书》分享会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首批《贵阳历史文化丛书》正式与读者见面。

活动现场。
《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以下简称为《丛书》)编纂工程于2023年7月启动,按照“1+9”的编纂计划进行,即总述卷1册,分类卷9册。其中,总卷《贵阳史话》以及三卷分册《考古黔中》《山海沧桑》《甲秀昌明》作为首批成果正式在分享会上进行发布。

总卷《贵阳史话》以及三卷分册《考古黔中》《山海沧桑》《甲秀昌明》。
分享会上,《丛书》总审团队专家分享创作过程、心得体会,叶辛、顾久等文化学者对丛书内容进行点评并对文化贵阳贵安建设工作提出建议。

贵州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谢丹华介绍《丛书》的特色、亮点和价值。
“《丛书》有着对贵阳地域文化最了解和熟悉的创作团队,有着省内各行业最高水平的指导专家,是一套高标准、高要求的高品质书籍。”贵州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谢丹华表示,该书数易其稿,反复修改、审定,立足于贵阳历史痕迹和时代精神的当代传承,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地域性、科学性和普及性等特点。《丛书》对贵阳独特历史文化风貌和地域文化风貌进行了全面盘点和集中展示,是传承贵阳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对于讲好贵阳贵安故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丛书》总审团队专家、贵州省文史馆原副馆长史继忠分享创作过程。
“《丛书》是一套全面反映贵阳历史文化的大型丛书,涵盖了贵阳的历史、文化、考古等多个方面,不仅是呈现贵阳七百余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明史,更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贵阳贵安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特征,以及贵阳贵安人民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丛书》总审团队专家、贵州省文史馆原副馆长史继忠说,《丛书》编辑过程中,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注重创新,采用了多种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和表现形式,使得丛书更加生动、有趣,易于读者接受和理解,读者从中既可看到历史,又能看到文化。

叶辛点评《贵阳史话》。
知名作家、编剧、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得主叶辛在对《贵阳史话》进行点评时说,文化地标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也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象征,更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坐标。他直言,“很多外地游客提起贵阳,大多知道黔灵山、甲秀楼,可曾知道著名作家巴金和萧姗曾在花溪公园结为百年之好?可曾知道邮电大楼曾是贵阳的第一高楼,是贵阳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叶辛建议,贵阳市的文化地标应进一步凸显其特色,强调其独特性,比如挖掘达德学校的红色文化,讲述具有老贵阳市井原貌的民宅特征等,贵阳市文旅系统还可以根据游客游览贵阳的时间,设计定制贵阳经典地标线路,感受贵阳历史文化的另一面精彩。

顾久点评《甲秀昌明》。
“贵阳教育是市民群众成长和发展的根,《甲秀昌明》一书梳理了贵阳的教育史,将贵阳的教育发展从碎片认知变成了一个系统认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省文联原主席顾久在对《甲秀昌明》点评时表示,《丛书》是贵阳文化的一张彩色标准照,贵阳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构成了这张彩色照片,文化建设将为这张照片增添更加亮丽的一面。

欧阳黔森分享发言。
“我在贵阳生活了这么多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感觉它与我的血脉相连,我早已将贵阳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表示,《丛书》从历史、地理、考古等多个方面系统介绍贵阳文化的做法,有助于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贵阳。

杨庆武分享发言。
“历史文化丛书选题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宗旨定位与结构上,在谋篇布局时的取舍和选材,更在于科考性、学术性、可读性、普及性、生动性的有机结合。”贵州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局原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杨庆武在分享会中表示,《丛书》中的《甲秀昌明》经历了三次大的推翻调整重来,九易其稿,最终才确定围绕写作思路,足见创作团队的精益求精。

周必素点评《考古黔中》。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周必素在对《考古黔中》点评时表示,《考古黔中》一书是贵阳贵安乃至贵州的第一本通史性科普读本。“贵阳贵安,是目前贵州唯一建立起自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考古遗存文化序列的区域,这一独特性是贵阳地处黔中位于西南交通枢纽位置导致的,凸显了贵阳在贵州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周必素说,《考古黔中》充分体现出黔中地区“独特文化禀赋”和“优质文化基因”。

颁发聘书。
活动现场还为文化贵阳贵安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接下来,贵阳市将陆续推出《心学胜镜》《金筑诗话》《贵士名贤》《多彩之风》《筑城红韵》《六爽之城》等丛书。

颁发聘书。
此次分享会由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主办,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承办,贵州人民出版社协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