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田秋:首倡贵州开科取士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田秋:首倡贵州开科取士
田秋,明中期贵州著名教育家、政治家,首倡贵州开科取士,终官广东布政使。字汝力,号西麓,生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贵州思南府水德司(今思南县)人。祖父田万钟,“工诗文楷书,以《毛诗》教授予乡”。父田显文,“有异质”,少年时“为诗对有奇语”,勤学奋发,“生三子,曰穀、曰稠、曰秋,皆躬自训迪”,田秋即其第三子。
田秋为正德五年(1510年)举人,九年(1514年)考取进士。嘉靖 元年(1522年),任福建延平府推官,六年(1527年),任直隶河间府推官,次年授户科给事中。九年(1530年),授礼科左给事中。十五年(1536年),任吏科左给事中,户科都给事中,福建布政司参政。十八年 (1539年),升任四川按察使,次年升任广东布政使,二十年(1541年)六月辞职归田,在家乡办学,服务桑梓。
田秋著述不多,仅有《思南府志》《西鹿奏议》传世,为后世研究明代贵州的历史文化留下宝贵的材料。所作诗词留存更少,仅见于地方志乘的有《万胜山》《三台山》《椅子山》《香炉滩》等8首,“诗作深含哲理,歌咏家乡山川之美,直抒胸臆”。如《万胜山》:“青崖斗绝竞崔嵬,曾为邦人捍大灾;今日承平皆陇亩,千家东面看楼台。”《椅子 山》:“中天积翠郡城东,楽戟森严卫学宫。绝顶浮屠谁与建,人文从此 更豪雄。”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田秋在家病逝,享年62岁。归葬今思南县城东北4公里处的龙江田家坝。
田秋出身于仕宦书香门第,幼年读书颇为用功,聪敏过人,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对田氏此后的为官从政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每到一处任职,总是廉洁奉公,兴利除弊。他革除内府监滥支皇室膳食费,清理光禄寺浪费的资财,裁减太常寺过多的人役,酌削御马监冗重开支,规劝皇帝天地坛祭祀和迁冢中不要劳民伤财。他直言敢谏,刚正不阿,任职云南时期,滇省镇守使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虐政累累,京中官员不敢过问,他不畏强权,具奏弹劾,为民伸张正义,显示了为官为政者应该 具备的良好品质。
田秋解甲归田之时,布衣草履,为人低调,做事简朴,亦表现了良好的家风。田秋为贵州社会发展竭尽全力,疏通乌江航道即是其所做贡献之 一。乌江是贵州境内最大的水上航道,是沟通贵州与外界的重要通道,黔地物产的外运和外地物产的内运多以此航道为主,尤其是川盐入黔大多要走乌江。然由于乌江航道多处阻塞,极大地妨碍了川盐等商品进入贵州,对黔省百姓的民生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面对如此局面,田秋四处奔走、积极呼吁,最终促使朝廷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下令整治乌江航道,以便利贵州与外地产品的互通有无和相互交流。
田秋还为思南府政治社会稳定奔走呼号。嘉靖年间,四川饥民流入思南,间有劫掠,影响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定。为此,田秋所上《陈愚见以备遗策疏》云:思南地接川东,中间山溪平壤,连延千里。川东人口殷繁,艰于生计,一遇灾荒,流民入思南境者,络绎道途,布满村落,不下数万,盗贼若乘机起事,将害及桑梓,故而“请于邻近知府或本处两司,推举素有才望官一员,量升副使职衔,授以抚民之任,住扎思南府,整饬提备,抚绥安插。边郡储备素少,原无军卫城池,乞于太仓之钱粮运二三万两前去赈济备警,精选民兵听用。若有不逞之徒乘机骚动者即行剪扑。土、流巡捕官下乡扰害者,严行禁治”,要请求朝廷在思南一带设立相关机构,修建城池,以加强思南社会治安,发展经济,维护地方稳定。田秋此举甚得嘉靖皇帝称赞,誉之为 “以谏为名,官守言,责实兼有之”。
田氏对贵州的最大贡献是推动家乡教育文化事业的建设,最早提出在 贵州兴办州县学校,在贵州开科取士。贵州从明初到建省后的120年间, 虽人文渐盛,但仍未单独设科开闱。洪熙元年(1425年),令贵州生儒就试湖广。宣德四年(1429年),又令贵州士子改附云南乡试。贵州士子,到千里之外、路途险恶的云南或湖广等地应试,除少数经济实力好的家庭外,很多家境贫寒之士望而却步,无能为力,故而埋没了不少人才。以就 试湖广一科,贵州全部落榜,未有中者。又试云南首科,贵州仅中一名。此外,还一定程度地影响了贵州省内学校及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当然也影 响了文教风化。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嘉靖初。
面对如此境况,田秋于嘉靖九年(1530年)向皇帝上《请开贤科以宏文教疏》,奏请在贵州开考场开乡试,其文曰:“贵州一省,远在西南,未设乡试,须附云南科举,盖因永乐设省,制度草创,且以远方之民,文教未尽及也。今涵濡圣治,百五十余年,远方人士正如在山之木得雨露之润,日有生长,固非昔日之比。开科盛举,正有待于今日。贵州至云南,相距两千余里;思南、永宁等府卫至云南有三四千里。而盛夏难行,山路险峻,瘴毒浸淫,生儒赴试,其苦最极。其间有贫寒而无以为资历者;有幼弱而不能徒行者;有不耐辛苦而返于中道者;有中冒瘴毒而疾于途次者。此皆臣亲见其苦,亲历其劳,今幸叨列侍从,乃得为陛下陈之。边方下邑之士望天门于万里,扼腕叹息欲言而不能言者亦多矣。臣尝闻国初两广亦共一科场,其后各设乡试,渐增解额,至今人才之盛埒于中州。臣以为人性之善,得于天者,本无远近之殊,特变通鼓舞之机,由于人者有先后耳。黔省设科之后,人益向学,他日又安知不如两广之盛大乎?开科之 后,请于旧额之上,量增数名,以风励远人,使知激劝,则远方幸甚。”
奏疏的字里行间表达了田秋恳请朝廷能够体谅贵州学子们远赴云南考试之艰辛,如在黔省开科考试,将为贵州学子们提供极大方便。朝廷将田秋的 奏疏先后交由礼部和时任贵州按察使韩士英、巡按贵州监察御史王杏“勘 议”,得到支持,特别是在王杏的努力争取下,嘉靖十四年(1535年), 朝廷批准了田秋的请求,贵州“开设乡试科举。贵州乡试解额四十名,后 增至四十余名”。时已升任广东布政使的田秋,闻讯十分欣喜,慨然捐俸 购置学田,以租谷作考生试卷费。十六年(1537年),贵州终于在本省举 行了第一次省级科举考试——乡试,这是贵州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当年录取举人25名。贵州在本省开科考试,大大节约了参考学子资费,有 利于寒门子弟通过考试获取功名和为国家建功立业。
先是,嘉靖十年(1531年),田秋曾向朝廷上《请建务川、安顺、 印江学疏》,指出“治国之道,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此说 深得朝廷赞许,故而该疏得到朝廷批准,务川、安顺、印江三地相继办起 了学校,招纳学生入校学习,为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田秋还关心学生,个人捐款为首次在贵阳参加考试的考生们交了试卷费;他扶持贫困学子,带头出钱并倡导绅士们捐买了试卷田,解决了家庭经济 困难学子因缺钱无法交试卷费的困难,自此直到清代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此后“四百余年,通省乡试永免卷价”。他教书育人,辞官回家后授课讲学,诲人不倦,使得家乡学生受益无穷,人才也逐日旺盛,为思南乃至贵 州教育文化发展奠定基础。从明代贵州开科取士到清朝末年的480余年里, 仅思南一府就有360人考取举人,32人考中进士,贵州文教事业发展,田秋 功不可没。
田秋为贵州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所作贡献被后人铭刻在心,尊其为“贵州古代科举教育之父”。明万历四年(1576年),贵阳明远楼曾竖立过田秋牌位,每次考试前,贵州考生都要向其牌位敬香,以示感恩。时人评价田秋一生:“以在朝廷做谏官为最有名气,以开发贵州文教最为有功,以乐于兴办公益事业,施惠于民最为有德”。不仅如此,田秋多才多艺,不 仅能诗能文而且擅长书法,他在潮底(今德江县潮底镇)石临官道镌刻 “黔中柢柱”四字,雄浑有力,别具一格,显示了厚重的书法功底。田秋 的诗歌与著作对后来的思南文化乃至乌江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