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周际华:刊印贵阳最早的女诗人合集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周际华:刊印贵阳最早的女诗人合集
周际华(1772 — 1846),原名际岐,字石藩。贵筑县(今贵阳)人。周际华在多地为官,刊印贵阳最早的女诗人合集。
周际华是周奎之子,其父曾任开泰教谕,赴京参加礼部考试,留京7年。周际华与家母生计艰难,他便一面在学馆教授蒙童以赡养母亲,一面求学于贵山书院。因居住花溪,其家离城30余里,他每日半夜便动身赶到城里书院,下学后疾行回学馆传授蒙童,饥饿或太过疲劳时,便在田间地头稍稍休息。
嘉庆三年(1798),周际华乡试中举人,三年后成进士,授内阁中书。因要赡养父母,请求改任教授。清嘉庆七年(1802),其任贵州遵义府学教授。
到任时恰逢遵义旱灾,饥民争相抢夺粮食,社会动荡不安,周际华请求县令胡德英开仓放粮。可是县令胡德英认为这是一件大事,必须请示上级,待批示后再作决定。周际华则认为,遵义离省城贵阳300里,公文往还要六七日,况且上官批准与否还不得而知。这六七日的时间,不知多少人要饿死,不知多少家会家破人亡。于是他劝知县说:“擅自开仓放粮,不过是丢官问罪,但可以救活很多百姓,为救百姓,何惜一官。官丢了,还可设法恢复,不应成为履行职责的障碍。” 好在胡德英也是一个有担当的官员,他听从了周际华的建议,果断开仓济民。百姓的恐惧之心得以消除,社会秩序回归正常。数日后天降甘霖,灾情缓解。秋粮
收获后,所放之粮还归官仓。
清嘉庆十四年(1809),周际华因母亲病故,守孝期满,补官都匀府教授。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他被保举为知县;清道光六年(1826),选任河南 辉县知县。辉县境内有卫水、峪河、东石河,时常发生水灾。县内有明万历年间 辉县知县陈必谦开凿的一条新河,开凿新河引卫水东流,再至县南,转而向西南 流入卫水。这是消除卫水水患,且能够灌溉两岸农田的利民措施。然而,200余年来未经疏浚,已形成严重壅塞,丧失灌溉功能。峪河原修筑有红石堰以防洪水四溢,红石堰年久失修,峪河淤塞;东石河沙泥壅积,河床高于平地。每至汛期,卫水、峪河、东石河、新河不能泄洪,县境成为泽国,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周际华到任之初,走遍县境,勘察各条河道,率先捐出薪俸,号召县民出资并参与疏浚河道和堰塘。周际华组织县民就近分段承担疏通和加深工作,定时完工,并开凿60余丈的新河道将东石河与新河连通,经过周际华和辉县全县人民的努力,最终疏浚了河道,从而摆脱了水患。
周际华任辉县知县期间,发展生产,振兴教育。周际华鼓励县民种植桑树4万株,其他树种15万株,并对每户所种之树登记造册,时时派人去检查。桑树成树后,辉县的蚕桑业随之兴起,民众大获其利。经济发展后,周际华便着手教育方面的建设,他出资购买房屋,用于扩大辉县百泉书院规模,并为书院拟定《学约十条》,鼓励学子向学。同时又办义学10余所,分别教授优秀的乡民。乡贤是当地人的表率,起着教化激励当地民众的作用,周际华将辉县乡贤邵子高、孙公和、姚文献、耶律文正、孙复峰等人的祠堂一一修复,此举团结和教化了当地民众,对引导民心向上起到重要作用。
任职兴化知县时,周际华最为关注的是地方教育,于是拨款资助该县文正书院。为振兴一方经济,他出资设局,购置2部机床,30辆纺车,聘请有经验的纺织能手担任教师,教10岁以上的民间少女学习纺织,并供应原料和饮食。民众生计有所改善,安居乐业。同时,打击盗贼,维护社会安定。
清道光十一年(1831),周际华调任河南陕州知州。从渑池进入陕州,峡石驿道是必经之途,其中有40余里的陡峭险峻山路,来往商旅经常发生翻车折 轴事故,于是有人做起乘人之危的勾当,雇劳力背负商人货物走过险途,以此获取重利,也不乏趁机劫盗财物之徒。周际华到任伊始便倡导州民捐银8000余两,雇用千余人凿平险要,并购地将路拓宽。在动工之初,不法僧人为了自身利益,鸣钟召集不法之徒阻碍施工,周际华将此一干人逮至州衙,严加惩治,排除干扰,仅两个月,陡峭险峻的山路成为平坦之途。在施工过程中,出土一块碑,其上记载雍正年间总督王士俊修峡石驿道之事,王士俊是贵州平越(今福泉)人。事隔 百年之后,又有一位来自贵州的周际华再次修峡石驿道,陕州民众及商旅对贵州人的为官无不称道。
清道光十五年(1835),周际华因亲戚朱树出仕河南布政使,按制度须回 避,奉调江苏。离任之前,恰逢辉县遭遇蝗灾和大水,他亲赴实地勘察灾情,请 求上官缓征赋税。上官以十年前就已免除过州民的欠税,民不至于太穷困为由, 拒绝缓征。周际华再次呈文向上官报告实情:“今年从春到夏,庄稼尚未长成就 遭遇蝗灾,继而又发生水灾,民之流亡,十室有九,有关部门不敢上报蝗灾,但 又不忍心不报,只好选择上报水灾,报请缓征……民方得以喘息……对贫困已极 的民众强征赋税,必会激起民变,发生民变有关部门也会被追责,这对国计民生 都无好处。要巩固国家的根本,必须做到尽善,民情是可悯的,也是可畏的。” 周际华在离任前,还不忘关心民众的疾苦,直言不讳,难能可贵。
清道光十七年(1837),周际华调任兴化知县。兴化与盐城、阜宁、东台、泰州、高邮、宝应、山阳等县均是黄河故道、淮河、长江下游之区域,河网密布,水患频仍,兴化处诸县之中,地形低凹,犹如釜底。其西面是高邮湖,也是南北漕运、盐运的必经要道。每年汛期到来,兴化遭受水患较之周围的州县尤为严重。各河道都设置水闸,汛期是否开闸排水入江,事关各县利害,对盐的生产及运输也有影响。因此开闸泄洪的权力集中在两江总督之手。周际华到任后,针对汛 期实情及各方利害关系的协调,特向两江总督林则徐呈递报告,并附绘制地图。
报告说:“兴化县就像处于锅心,西、南、北三面受水,东面通海却地势偏高,水不能即时排放,范仲淹做兴化县令时所修的范堤,在特大洪水时,像侧翻的锅, 溢出的洪水淹没大量农田,时间长达数月。即将成熟的庄稼来不及收获,全都被 水漂走,村民们只能住在自建的窝棚内,到年底饥寒交迫,只能束手待毙,其惨 状我实在不忍说下去。漕运河道最便于排水的是人字河,因为运盐设拦江坝,不 肯开闸泄洪,实则是因开闸后,水流湍急,不利于运盐船牵挽。后又奉总督批示‘待 扬州长生庵水位到五尺以上。府厅迅速上报请示。不得擅自开闸’。而请示往返 需十多天,这十多天,水天天上涨,水势是不能等待的, 一旦洪水涌向下游州县, 对盐运不过是十四里水程的牵挽之费,比较下游七州县庄稼房舍,盐场设施被淹, 亿万生灵性命处于险境,国家不仅要免除赋税,还要投入巨大的财务赈灾,哪个 损失更大?我谨将绘制的下游地图一并呈上,恭请上级审视利害,如果总督林公 (则徐)能批准三沟闸水位到一丈二尺,知府与同知可开闸放水,无须请示。如 蒙批准,请刻成石碑,成为永久的制度,这对国家赋税,人民生命财产都有好处。” 林则徐看到呈递的报告后,立即采纳了周际华建议。从此,七州县的民众免受长期水患之灾。
清道光二十年(1840),周际华调江都兼署泰州知州。自古以来,江都沿江地区连年遭遇水患,民众痛苦不堪,然而江都系漕运重镇,富庶之地,盐仓、 粮仓积蓄甚富。是年水灾,周际华为民请命于两江总督裕谦,得粟九万石以赈饥民, 使沿江的数十万民众得以重生。次年十月,英军攻陷定海、镇海。英国军舰直入长江,沿江两岸民众惶恐不安,唯独江都安宁。人们说这得之于周际华“请赈之力”。不久,周际华任泰州知州,管理泰州水坝,因江防有功,保举加同知衔。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周际华子周顼出任常镇通海道。按制,父子不能在同一省份为官,周际华须回避,遂于次年退休回籍。周际华回到故里,常与老友许西池交往,他发现许家的几个女儿和孙女都别具诗才,尤其是长女许秀贞 (号芝仙)不仅能诗,也善绘画,画风在元代画家倪瓒、明代画家沈周之间。许西池教女儿拜周际华为师,当周际华看到许秀贞的《枣香山房诗集》,极力鼓励刊刻问世,诗集中还收入许氏女儿遇贞、淑贞、梦贞,孙女芳欣、芳晓、芳盈、 芳素及知府刘春台女儿刘起凤的作品。周际华承担编订并作序,在序中极力主张女子受教育的权利。在他的倡导下,20余名官绅欣然为《枣香山房诗集》题词。 正是周际华的开名,为后世留下了贵阳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女诗人合集。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周际华病逝于贵阳,享年74岁。(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人物《贵士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