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高扬民族气节的天津知府石赞清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高扬民族气节的天津知府石赞清
石赞清(1805—1869),字次枭,一字襄臣。贵州黄平县人,在贵阳成长。清工部右侍郎。
晚清时期,京、津一带盛传这样一首民谣:“为国为民天津府,刚毅不挠 胸有主。”这里称颂的“天津府”,指的就是曾任天津知府的贵阳人石赞清。“刚毅不挠胸有主”,讲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在强敌面前,石赞清“贞亮守死”,凛然难犯,以此扬名天下。
石赞清幼时父母双亡,他由以编竹笠为生的伯父抚养长大。清道光十八年 (1838),其中进士,在直隶(今河北)阜城、献县、正定、卢龙等地任知县, 以政声卓异升芦台抚民通判、永定河北岸同知、顺天府治中及通永道、霸昌道 的道尹。清咸丰六年(1856),他出任天津知府,为官清正廉洁,治水害、平 物价、办书院、整治社会秩序,深得民心。民间有事诉于官府,他能秉公判案、 执法,被誉为“石一堂”。
清咸丰八年(1858),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十几艘战舰分三批北上,于八月攻陷大沽炮台,直逼天津。直隶总督谭廷骧弃城逃跑,英法占领天津城外 望海楼一带。清政府腐败无能,不敢与英法交战,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 沙纳为代表,与英法使者在天津城南海光寺谈判,签订了屈辱的《天津条约》。 时任天津知府的石赞清,在英法联军进犯面前挺身而出,临危不惧,在天津府 大堂前,置两口大水缸于两旁,对天发誓: “如果夷人敢入府威逼,我与妻子一同死于此地。”他作为一介文官,手无兵权,在清军望风逃窜的情况下,只 能坚守忠贞,以死报国。

清咸丰九年(1859)五月,英法使者入京换约,取道天津,途经大沽口时,守将僧格林沁激于义愤,开炮轰击。英法以此为口实,组织联军再次占领天津,总督以下各官纷纷逃散。石赞清傲然挺立,坚持不离府署,声称“取吾头 以往,官舍不可让”。他不顾个人安危, 乘车前往联军兵营,义正词严地警告侵略者,大义凛然,威不可犯。联军派 500名士兵闯入知府衙门,把他挟持到 军营,石赞清毫无惧色,怒斥英法侵略中国,绝食三日,以死相抗。天津民众闻讯,集十万之众围困英国轮船,高呼“还 我石父母”。民情汹汹,英法联军难以控制局面,怕事态扩大,只好将他释放。石赞清执意不依,对英军将领说:“我是怎样来的,就怎样回去。”英军迫于形势, 仍以500名士兵将他护送回府。天津被占数月,石赞清始终不离府署,视死如归,高风亮节,以此名扬于天下。
石赞清坚贞不屈的事迹受到朝廷嘉奖,清咸丰十一年(1861),他升任顺 天府尹,人民赞颂他“屹然谈笑耆强夷,义色英声动天地”“古人立朝峻风概, 黔国虽小今有人”。清同治元年(1862),他兼任刑部右侍郎,又任各省举人 补行复试阅卷大臣,同年授直隶布政使。清同治四年(1865),他代理湖南巡抚,次年擢太常寺卿。清同治六年(1867),他升宗人府丞,次年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清同治八年(1869)九月,石赞清卒于京师,享年64岁,归葬于贵阳北郊红边门外宅吉坝。黎庶昌《工部侍郎石公神道碑铭》赞曰:“公由县令,扬历中外30余年,皆以清正爱民称著,而天津治绩尤异,百姓歌之曰:‘为国为民天津府,刚毅不挠胸有主。’及海疆变起,群吏望风解窜,公独以 二千石守死自效,不为外侮所屈辱,天下高其节,竟以比汉典属国苏武云。” 黎把石赞清比作苏武,恰如其分。(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人物《贵士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