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奉命考察西藏的陈钟祥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奉命考察西藏的陈钟祥
陈钟祥(生于1810年,卒年不详),字息凡。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贵阳。赵州、钦州知州,诗人。
陈钟祥曾外祖父董半舫原籍江苏吴县,到贵州龙里做知县,外祖父、母亲也跟随到贵州,后定居贵阳。父亲自号“镜湖散人”,曾在贵州某府做幕僚,并设馆教书,留有诗句“夜静卧闻鱼读月,昼长坐对鸟谈天”“湖平得月开妆镜,山远凝烟幻画图”传世。母亲有教养、有文化,陈钟祥在3岁时就由母亲教识字, 诵读唐诗。
清道光十一年(1831),陈钟祥考中举人。他之后两次科考失败,后应邀到山西巡抚处做幕僚。清道光十六年(1836)冬,他受聘到一所专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学校 — — 左翼宗学,在这里做了4年的教习。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其获优贡待遇,取道四川北上京师,正式步入仕途。经过朝廷考核,他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河北某地任职,因其母远在贵阳,又改分到四川。他先后在四川青神、绵竹、大邑任职。在绵竹任职期间,陈钟祥收集到康熙时期所刻的《论语孟子说》和宋代学者张南轩的《文集》,并将 其刊刻行世;重修绵竹古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陈钟祥被任命为四川大竹知县,不久调任金堂知县。清咸丰二年(1852),其被派往河北军中。
次年十月,陈钟祥任沧州知府。沧州本是汉、满、回多民族杂居之地,是一个不易治理的州府。战争使沧州治安混乱不堪,清廷的残余部队和土匪对当 地民众威胁极大。陈钟祥到任后,迅速了解情况,采取果断措施,向上呈报《沧 州失守后地方情形状》,陈述了沧州战后的现实情况,提出若干治理措施,体 现了陈钟祥在政务上的才干。
清咸丰五年(1855),陈钟祥调任赵州知府,他将赵州的石刻、古建筑著录成《赵州石刻全录》,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次年冬,其参与中俄 在天津的谈判。清咸丰八年(1858),英、美、法、俄四国要求在中国口岸和 内地自由通商,陈钟祥又奉命至天津参与外交交涉,他为上司拟写了《为钱方 伯密陈海口情形状》,陈述了实际情况并做了详细的分析,所述及的实际情况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翌年,他回到赵州任上。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春,陈钟祥奉命到西藏察木多。西藏的奇异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激发了他的诗兴。他的诗从原来的酬唱、纪行、抒怀扩大到 反映社会现实。如《催乌拉并序》的序中说:“蕃众男妇僧俗皆供役,每汉蕃官兵过境,沿站蕃官头人则分户计口派役或出牛马,或供男妇皆呼为乌拉。” 诗云:“乌拉不辨人与畜,蕃僧蛮婢马牛逐。官邮但见传牌来,纷纷供给汉蕃役。君不见蓬首垢面诸酪奴,鸦头叉手欢腾呼。朝来负乘竭辛苦,混沌入幕同野处。又不见牦牛驽马千百屯,百瞽一豆复何有。但咬山头枯草青稞根。”这首七言古风反映了西藏农奴的悲惨生活,也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藏语称驻藏大臣为“安本”,下级文员为“破本”,下级军官为“马本”, 士兵为“甲米”。陈钟祥所作《破本甲米》一诗,反映驻藏大臣的尊荣和下级官员、士兵的疾苦;《索赏需》谴责了藏官以赏乌拉为名,勒索过往官兵中饱私囊的丑 行;《卜天葬》介绍了藏民天葬、地葬、水葬的习俗;《跳歌庄》描写藏民舞蹈。
他在西藏仅半年时间,却对西藏有这样深刻的了解,并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
清道光十一年(1831)的夏天,贵阳遭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陈钟祥作五言古风记述当时的洪灾,序中说:“辛卯夏仲黔城淫雨半月,月望之夕大水骤 至,民之被灾者千百家,以诗记之。”诗中说:“前望南明河,兼天白浪浪。长桥砉然断,危楼渺中央。”这些诗文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水势和灾情,对受灾人民寄予深切同情。清道光十二年(1832),科考失败后,陈钟祥送父亲遗骨回浙江安葬。随后,他游历楚、豫、齐、蓟、吴、越等地,写下数十首纪行、抒怀的诗歌。
陈钟祥尤爱贵阳的山山水水,黔灵山是他经常游历的地方。清道光十四年 (1834),他打算再次进京参加次年的考试,离筑前特别备好酒菜邀友到黔灵山游玩,后写有散文《游黔灵山始得圣泉记》,又将所作诗精选出九十首,编成他的第一部诗集《辛壬癸甲草》。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陈钟祥遭遇人生中最大的不幸,女儿、儿子、母亲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相继去世。他在成都住了一段时间,便运送母亲的灵柩回浙江安葬。清咸丰二年(1852),陈钟祥丁忧期满,到贵州拿到官文,返回浙江到父母墓前拜别后,赴京重返仕途,被派往河北军中。
清咸丰九年(1859)以后,陈钟祥开始着手整理自己的作品,他将诗集《燕 晋草》《南归草》《蜀游草》《康邮草》《祥琴草》《出山草》《东航草》《橐 笔草》《牧沧草》《燕南赵北草》(二卷)十种汇编成《依隐斋诗钞》十二卷;词作编成《香草词》五卷,请贵州著名学者莫友芝写序;又将杂文编为《夏雨 轩杂文》二卷;楹联合编成《楹帖偶存》;日记取名《岷江纪程》。陈钟祥的《香 草词》声誉最隆。民国时期,贵州省省长任可澄在《香草词 ·序》中说:“(贵州) 道咸以来词学始盛,其褒然成帙,各体皆备,实以陈息凡先生《香草词》为首。”(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人物《贵士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