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翰墨昭彰、名重一方的孙竹雅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翰墨昭彰、名重一方的孙竹雅
孙竹雅(1819—1884),名清彦,字士美,号竹雅,别号竹叟、烛哑、烛亚、古滇逸士、漱石斋主人等。云南呈贡人,其卸任后居住于贵阳。清书画家,兴义、安顺知府。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孙竹雅出生于云南呈贡县书香世家,少学诗文、 工书画,聪颖好学,但科举之路不顺,只考中秀才。其20岁娶蒋氏,得夫人助 专事文艺。清咸丰七年(1857),云南回民起事直逼昆明,廪生孙竹雅投笔从戎, 襄赞赵德昌军门幕府。清咸丰九年(1859),黔地战火遍地,孙竹雅追随调任 贵州总督的赵德昌入黔,襄理文牍。其后自领一军,屡有军功,被保荐为同知、 知府,委署兴义、郎岱、都匀、安顺等府厅,官至安顺知府,他为官清正廉洁, 有“清贫太守”之称。
清同治十年(1871),郎岱厅司马孙竹雅用行、楷二体书写《郎岱木城碑 记》,为高2米、宽1米、厚0.14米石灰岩砧刻而成。该碑刻较详细地记述 了郎岱城变迁兴建史,现保存完整,字迹清晰。清同治十二年(1873)春,孙 竹雅应兴义下五屯乡绅之请,为筹建中的笔山书院书丹刻碑,写下了4块石碑、 约6000字的《学书枝言碑》,是贵州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书法与书论合璧,成为“兴义笔山书院最后的文化遗存”,是“黔西南有史以来文化品位最高的石刻”。
孙竹雅入黔后活动多在贵阳,卸任后仍居住在贵阳。后人撰联概其一生: 一生绘丹青,于书于画于诗于文,承先启后翰墨昭彰,誉满滇黔艺坛流芳百世;数载为官宦,且攻且御且剿且抚,出生入死功勋卓著,荣哉朝廷史册彪炳千载。
宦迹之余,孙竹雅工诗文,精书画,在咸同、光绪年间享誉滇黔两省。“篆、 楷、隶、行、草,无一不精,尤精行草。大到六米高的臂窠书,小到蝇头行草,无不流利而劲挺”;绘画功夫“山水人物、花卉竹兰、翎毛虫草无一不精”。孙竹雅尤擅画竹,被誉为“贵州画竹第一名家”。他对荆竹、方竹、筑竹、兰 竹等都有咏诗,意境高雅,富于哲理。其传世之作以《画竹册》为精品,名《平安花信图册》,共画竹24幅,今存15幅,每幅画上都分别题诗,或生发画意, 或借题发挥,使诗、书、画三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上述作品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孙竹雅作品
孙竹雅的书画遗墨仍留存至今的主要有两类:一是摩崖、碑刻、额坊,除《学书枝言碑》是其代表,著名的还有《郎岱木城碑记》《郎山说》等。滇黔名胜多有所题,有昆明三大牌坊额题“金马”“碧鸡”“忠爱”,昆明翠湖额坊“春 醉蓬莱”(赵款孙书),呈贡县牌坊额题“太和玉璧”“紫气东来”,兴义石刻“西 南屏障”、摩崖“盛世桃园”,沿河乌江摩崖“惊涛拍岸”,织金保安寺匾额“云 洞天开”。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贵阳东山与黔灵山“赵款孙书”的“龙”“虎” 摩崖。二是藏于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图书馆等单位和民间的书画。孙竹雅原纸真迹,有题画诗词、跋文、序言,代表作品有《平安花信图跋文》和《石竹 谱序》;书法作品有《书赠达庵大哥军门杜甫〈秋兴〉第八首墨迹》和《书赠 统之贤弟太守米南宫除夕节所进春节帖子墨迹》。
清末至今100多年间,以孙竹雅、孙竹荪、孙书农为代表的贵阳孙家,在 诗文书画上名重一方,是贵阳有名的书画世家。孙家后人编撰出版了《孙竹雅 孙竹荪书画作品集》。(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人物《贵士名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