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主纂方志杰作《畿辅通志》 的黄彭年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主纂方志杰作《畿辅通志》 的黄彭年
黄彭年(1824—1890),字子寿,号陶楼、陶庵,晚号更生。贵筑县(今贵阳 )人。 学者,清湖北布政使。
黄氏一门四进士,伯父黄辅相、父亲黄辅辰和黄彭年均为道光年间的进士,其子黄国瑾于光绪年间也中了进士。 黄辅辰是清代循吏,为官清廉正直, 刚正不阿,凡利国利民之事挺身而出,敢作敢为,时人称之为 “硬黄” ,《清史稿》 有传。
黄彭年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为官清廉,颇有父风,热心于教育。同治初年,其父任陕西凤彬盐法道,陕西巡抚刘蓉知黄彭年博学多能,聘其主讲关中书院, “讲明实学、广置书籍、严定课程”,士 风为之一振。清同治十年(1871),直隶总督李鸿章聘黄彭年主纂《畿辅通志》,并主持保定莲池书院。他扩大书院规模,增建斋舍 24 间,经李鸿章批准将万卷书楼划归书院,立《万卷楼藏书碑记》和 《莲池书院增修讲舍碑记》 于院中,声名远播。清光绪八年(1882) ,他以政绩卓著授湖北安襄則荆道,继改粮储道。次年,黄彭年迁湖北按察使,在任期间,他拒绝馈赠,严禁胥吏勒索, 结案40余起,使10余桩大案平反昭雪。清光绪十四年(1888 ),其调任江苏布政使,值江苏旱涝灾害,他平抑粮价,筹款赈灾,疏浚吴淞江、白河,设学古堂,聚名士讲经世之学,“风气为之一变” 。

黄彭年学识渊博,诗文皆擅,有《陶楼文集》 14卷、 《陶楼诗钞》 4卷及外2卷传世。 黄诗多有感而发,明白如话,平易近人,淡雅流畅,平中见奇,忧民伤时之情溢于言表。他还长于史志,精于奥地,著有 《东三 省防务考略》 《金沙江考略》 《历代关隘津梁考略》《运铜考略》等书,最受人称道的莫过于《辅通志》 。
古代称京师附近为 “畿辅”,清代以畿辅为直隶,故“畿辅”为直隶省之代称,包括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全省,是全国首善之区。乾隆年间所 修《畿辅通志》未臻完善,140余年后,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再次倡修。黄彭年德才兼备,知识广博,精于史志,重视文教,故被聘主纂 《辅通志》 。他建志局于莲池书院,网罗才俊,广征博采,史书、圣训、方志、诸子百家及文集杂著靡不甄录,又令各府州县将档册、采访资料上报,然后分类纂辑,详加考释,历16年而成书。《畿辅通志》卷浩繁,凡300卷,有帝制、纪、表、略、官绩、列传、杂传、识余等部分, 以略为主体,包括舆地、河渠、海防、经政、前事、艺文、金石、古迹等门类。此志体例严谨, 记事详尽,考证精细,足补前志之漏、纠前志之谬,成为清代名志,被誉为 “通志巨擎”。
清光绪十六年(1890),黄彭年改任湖北布政使,卒于任上,享年 66岁。(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人物《贵士名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