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电气第一人”花莱峰

  花莱峰,贵州电气工业的奠基人,被誉为“贵州电气第一人”,公路工程师,贵州大学教授。字蓬瀛。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花莱峰出身书香门第,其先祖花杰是清嘉庆年间的进士,授主事、翰林院编修,历任监察御史、郎中、知府、盐法道、按察使、布政使等职,为官清廉刚正,时人称“殿上虎”,颇有政声,是当时著名的诗人,黔灵山诗碑有其墨迹留存,贵州省博物馆至今仍珍藏有其8幅扇面。花家世代书香,贵阳昔日有条老街道叫花家巷(今长春巷),就是因花家是文化名门而得名。

花莱峰。来源:贵州大学出版社

花莱峰。来源:贵州大学出版社

  花莱峰出生时家道中落,但自幼却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民国2年(1913年),就读于贵阳私立存诚小学,民国7年(191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贵州省立模范中学。其时正逢贵州省政府财政厅招考公费矿业留日学生,许多有志青年蜂拥前往报考,经过激烈竞争,花莱峰被择优录取,于次年被派往日本留学。他先在东京补习日文和英文,民国9年(1920年)考入福冈明治专门学校电气工程科学习,后转入日本帝国大学。当时贵州留日学生中学电气工程者只有花莱峰。民国14年(1925年),花莱峰毕业后回国,受聘任江苏戚墅堰发电厂工程师,负责全厂发电设备的维修。不久,中国留日归国学生会在南京举行年会,花莱峰应邀出席,在会上遇见贵州同乡、兴义人窦觉苍,当他了解到家乡贫穷落后,急需建设人才时,便毅然辞去待遇颇丰的工程师之职,返回家乡贵阳。民国15年(1926年),花莱峰任贵州省电气局筹备处技师。民国16年(1927年),花莱峰在贵阳建成电厂,点亮了贵阳第一盏电灯。次年9月,贵州省电气局正式成立,花莱峰被聘为总技师,并于第二年任代理局长。期间,还兼任省立贵州大学经济科教师。民国19年(1930年),毛光翔主政贵州后,贵州省电气局划归省建设厅主管,花莱峰转到省建设厅工作,任技正、贵阳电灯厂厂长等职。同年受毛光翔派遣,率队应邀参加中国技术人员赴美考察团,前往美国考察公路建设和汽车运输。回国后,撰写了《国际道路会议考察美国道路报告书》,记录了第6次国际道路会议经过和考察美国公路建设及公路运输状况。是年,花莱峰也在贵阳私立达德中学、贵州省立贵阳女子中学、贵阳私立毅成初级中学等学校兼职任教。民国30年(1941年),花莱峰先后在贵阳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科、贵州大学电机系、安顺工业职业学校任教,还创办了平坝毅成中学。民国34年(1945年),花莱峰任贵州大学机电工程系教授,同时兼任贵州大学自备改发电厂厂长,使附近的花溪人民也用上了电灯。1949年11月,贵阳解放,花莱峰继续在贵州大学任教授,并兼任贵州大学总务长。1953年,院系调整,花莱峰调云南大学,1954年,昆明工学院成立,又调昆明工学院作电工调研组组长、教研室主任,教授电工学、矿山电气设备等课程。“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

一九三四年二月贵州赴两广实业考察团在广州,第三排右一为花莱峰。

一九三四年二月贵州赴两广实业考察团在广州,第三排右一为花莱峰。图片来源:爽爽贵阳 文昌云岩

  1966年10月,花莱峰在昆明逝世,享年66岁。1979年11月,昆明工学院召开追悼会,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会后进行了花莱峰骨灰安放仪式,他的骨灰安葬于昆明市风景秀丽的黑龙潭公园中后山峰。1979年,花莱峰的亲属将其骨灰接回贵阳,安葬于贵阳市南郊观音山麓。

  民国15年(1926年),省会贵阳还没有电灯,人们多用植物油灯或煤油灯照明。花莱峰回乡后的第二年,周西成主政贵州,决定发展贵州电力工业,成立了贵州省电气局筹备处,任命刘述锡为局长,聘花莱峰为技师。当时镇远搁置有两套美国泰来洋行制造的75千瓦直流发电机,据说是民国初年贵州兴义人,曾任护法黔军总司令的王文华要贵州贵阳人蔡岳代表贵州向美商购买的,当年运抵镇远时,适遇省政发生变故而搁置。周西成便委派贵州大学教授刘守一到镇远了解情况,刘守一实地查看后认为机器日晒雨淋、锈蚀严重、无法修复,回筑后便据实呈报周西成。花莱峰听说后觉得设备就这样弃置较为可惜,便毛遂自荐,愿去镇远调查、清点设备。周西成半信半疑地同意了他的请求,花莱峰于是立即启程前往镇远。在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后,花莱峰回到贵阳向周西成汇报说,虽然蒸汽锅炉及蒸汽机严重损坏,但可以设法修复;所缺部分零件可以自己设计,在省内外加工配齐,图纸资料也可以自己绘制。由于周西成求电心切,遂拨付经费1万元,让花莱峰立下军令状,并委任其为省城电灯筹备处主任兼总工程师,要求其在规定的期限内发电。民国16年(1927年),花莱峰组织运输,人背马驮,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两月将电机搬运至贵阳,又到武汉购置安装材料和急需零部件,聘请机电工人安装调试设备,将电机成功修复。半年内,他就在甲秀楼旁的武侯祠建起了电厂,安装好电机,架通了电厂至省政府(今贵山饭店)的电线。通过维修调试,终于在当年中秋节当晚点亮了贵阳乃至贵州有史以来第一盏电灯,结束了贵阳用油灯照明的历史,花莱峰因此被贵阳人称为“光明使者”

  花莱峰任贵州省建设厅第二科科长期间,主管公路建设,参与贵阳城区的马路规划建设和施工管理。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贵阳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又是西南公路交通枢纽,此时的花莱峰仍负责主管贵州公路建设,奉命修筑川滇公路赤水至威宁段。该路是由蜀入滇的捷径,但山势起伏大,施工难度大,他亲力亲为,任赤威段督工处处长,克服重重困难,如期完成了公路修建任务。29年(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日本侵略军逼近广东、湖南及广西边境,南宁告急。国民政府为了运送军队,必须尽快修筑贵州三穗至广西桂林的桂惠公路,将桂穗路作为中国军队迎战日寇的重要战略公路之一。是年3月、花莱峰受命任桂穗路三靖总段工程处总段长,负责修建贵州三穗县至湖南靖县的公路。该路段全长136公里的盘山公路,由三穗经天柱、锦屏,过湘黔交界的星子界,与湖南靖县公路相接,其间跨河27处,工程量大,情况复杂,技术要求高,加上工期紧张,施工任务非常繁重。受命后,花莱峰立即聘请技术人员,组织贵州三穗、镇远、天柱、剑河、锦屏、黎平、榕江等7个县10余万民工,紧张施工。他亲临一线工程,与筑路工人同甘共苦、风餐露宿,发现消极怠工、贪污公款、克扣钱粮的一律撤换。并积极帮助解决工人实际困难,民工深受感动,使得工程进展顺利。花莱峰工作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得到不少人的赞许,也受到卑鄙小人的嫉恨。有些贪得者甚至背后窃窃私语“从未见过这种不要钱的傻官”。在历时一年多后,桂穗路于民国30年(1941年)7月如期竣工并通车。

  花莱峰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科学;只有科学发达才能救中国,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彻底摆脱任人宰割的局面,而提高科技水平则需要从教育入手。民国30年(1941年),花莱峰转入教育界,先后在贵阳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科、贵州大学电机系、安顺工业职业学校任教,还创办了平坝毅成中学。两年后,贵州大学工学院一部迁至安顺,与安顺实用职业学校合并为贵州大学附属工业职业学校,花莱峰任校长并兼任机电工程教师,为地方培养了不少电力工业骨干。在任安顺实用职业学校校长期间,学校部分校舍被宪兵霸占,严重影响学校教学。花莱峰义正词严,驳斥宪兵不法行为,严正要求归还校舍,宪兵头目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竟拔出手枪武力威胁。花莱峰无所畏惧,仍据理力争,并数次电函在昆明的军政要员杜聿申述正义要求,安顺各界人士也支持花莱峰的正义要求,出面向宪兵头目交涉。后几经周折,才收回校舍,正常进行教学。民国34年(1945年),专任贵州大学机电工程系教授。1949年11月贵阳解放后,花莱峰兼任贵州大学总务长,他一方面在电机系教授“直流电机”课程,一方面处理全校繁杂行政事务。1953年调往云南大学。1954年,任昆明工学院作电工调研组组长、教研室主任,教授电工学、矿山电气设备等课程,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工作。在教学上,花莱峰是一位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好教师。他博学多才,理论基础扎实,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学生“诲人不倦”。教学中能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教授过直流电机、电工学、矿山电气设备等多门课程,因为担任过电厂的工程师、总技师等技术职务,他对发电设备的运转富有经验,所以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很复杂的电气设备,他绘制了很多大型挂图,标注并显示出电气设备的内部结构及运作原理、运转过程。还采用幻灯、录音等电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形象、生动、易懂,让青年教师深受启发,也让学生易于牢固掌握知识,因而备受师生们的爱戴。(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刘美伶 】关闭本页
【编辑:刘美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