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甲秀楼长联作者刘韫良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甲秀楼长联作者刘韫良
刘韫良(生于1844年,卒年不详),字玉山,号我真氏。楹联大家。
刘韫良父亲是翰林出身,由普定迁贵阳,定居三块田(今龙泉巷),大门上曾竖有“翰林院” 匾额。清同治七年(1868),刘韫良乡试中举,清同治十年(1871 )中进士,为殿试第七名, 赐进士出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三年期满后,授云南恩安(今昭通 )知县。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性格孤傲,不愿同流合污,后因得罪上司,被参劾革职 “永不录用” 。
刘韫良在断绝仕途之后,漫游各地十余年,足迹西至崆峒,东到大海,北达长城,南抵镇南关。他登名山数十座,泛舟南北江河湖海;观光老子、庄子、刘向、霍光、司马相如、赵孟煩、唐寅等历史人物故里;凭吊信陵君、屈原、周勃、韩信、刘备、周瑜、陈琳、曹植等人的墓和若干帝王陵;游览众多著名寺观、亭台楼阁、关隘、历史事件遗址。所到之处,他都题有楹联。
清光绪十五年(1889)前后,刘韫良返回贵阳后,因通晓医理,便以行医 授徒为业。他自题医馆联:“满眼尽疮演,惜未能奋志匡时,良相竟辜天下望;毕生空潦倒,笑无妨恒心学艺,贱巫同被世人呼。”从中可以看出他被罢官内心很不平静,感慨亦悲凉。刘韫良曾自题生妒联一副: “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大数也难敌天拗;无去无来,无来无去,真神端不古今磨。”可看出其对生死看得很透彻。
刘韫良著有 《壶隐斋诗集》二十卷,《壶隐斋联语类编》十二卷,《洋炯群苗杂咏》 《禽言杂咏》 《便短解颐》 《俚语谐律》各一卷,《牙牌令》二卷。其中 《壶隐斋联语类编》 十二卷,每类为一卷:一至四类为贵州名胜、 关河、古迹、祠宇,凡是贵州境内名胜风景、古建筑、 关隘、 河流湖泊、桥梁、渡口、城门、水井、名人故居、私家园林、会馆、书院、祠宇所题楹联均归入; 五类和六类为历览、怀古,为游览省外各地所题楹联;七至十一类为题咏、酬赠、庆贺、哀挽、短杂,多为应酬之作;十二类为游戏。该书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全书有2353联,堪称联语巨著。
刘韫良游历各地十余年的经历,使他对人生和世事的认知皆心有独到, 胸中格局自然与众不同。 刘蕴良所作甲秀楼长联原文为 206字联日: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娇,北带巴衢;迅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等扫,乌撒明猿,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间里,锦绣山川 。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数千切高凌牛渡,永镇边偶,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
忆秦通棘道,到不如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岚披风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 忧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此联比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不仅文字优雅华丽,还将甲秀楼美景呈于读者眼前,大开大合、纵论古今,胸襟开阔、气魄雄伟。另外,该联不单以字多闻名,更是以恢弘气势取胜,堪称千古一绝。
甲秀楼长联的具体写作时间已无可考,长联最初只在贵阳文人中流传,并未公开发表。 1915年,刘韫良投稿《贵州公报》,当年1月24日刊载在该 报《文苑》栏内,题为《甲秀楼楹联》 , 署名为 “我真氏刘蕴良稿”。这是甲秀楼长联第一次公开发表。此后,众多楹联爱好者对长联提出了这样那样的修改意见。 其中,贵州现代楹联大家向义(向知方 )的修改最为知名,他删去了长联中原有的繁赘字词和部分生僻典故,上下联各减少了16字,全文变为 174字,长联由此显得更加精练。1982年,向知方先生修改的版本由贵州著名书法家王尊华先生书写,悬挂于甲秀楼底层大门两侧。
甲秀楼长联与昆明大观楼长联、成都望江楼长联鼎足而立,成为中国名胜古迹三大长联。今天,甲秀楼长联依然是甲秀楼的一道亮丽风景。(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人物《贵士名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