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不以官显、书艺彰名的袁思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不以官显、书艺彰名的袁思
袁思(1838-1888),字锡臣,又字樨岩,号稚岩,瘤道人,青樗散人,双印斋主人。贵阳修文人。清代书法家。
袁思父亲袁如凯,是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曾做过广西怀集知县。
袁思自幼聪慧好学,得其父悉心教诲,18岁以第一名考取贵阳府学生员,显露才华。清同治九年(1870),袁思乡试中举,后两次会试落第,在京教馆,以书法、绘画、诗词、音律知名京师。
其后以举人录为内阁中书舍人,参与修 纂《玉牒》,叙功授知府加盐运使衔分发广西补用,因其兄袁花畲任官广西,依制兄弟不能同省为官,遂回贵阳赋闲。而后,袁思入两广总督张之洞幕府, 清光绪十四年(1888)故于广州。
清光绪三年(1877),受丁宝桢、唐炯及贵阳官绅委托,袁思朝与罗文彬主持重修扩建阳明祠,摹遗像及题词佳者刻石砌置壁间,有唐炯、罗文彬《重袁思建王阳明先生祠堂记》碑刻记其事。

祠中还有石碑两方,左侧立有复制的王阳明朝服线刻大像石碑,右侧立有复制清隆庆二年(1568)明穆宗追赠王守仁为新建侯敕书,由袁思重书石刻。左隅立有一碑,刻着日本东宫侍讲文学博士三岛毅赞王阳明的七言绝句:“忆昔阳 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享堂两壁 恢复了诗书木刻,内有王阳明的《训士四条》《谕俗四条》。堂外为两重庭院,两侧长廊墙壁嵌有王阳明的《矫亭记》、家书文稿和线刻燕服画像,还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清代学者考证、游览祠堂题咏及捐资修建阳明祠人员姓名等石 刻共数十方。这些石刻系金石家罗文彬于清光绪五年(1879)精选墨本,由书 法家袁思双钩上石,他俩一时被世人赞为双杰。
袁思不以官显,却以书艺闻名于世。他的父亲和两个兄弟都是金榜题名的进士,而他却会试不中,一生给人做幕僚,流连于山水与书法艺术之间,却因此成就了他历史文化名人的机缘,得以流芳千古。袁思能文工诗,著有《双印斋诗稿》;绘画以花卉为主,画风淡雅;书法以小楷见长,兼善行草,“笔法近米芾,颇有潇洒出尘之慨”,为同治、光绪年间以来黔人书法之首。
袁思书法现存有黔灵山九曲径的“赤松归隐”和“叠翠”摩崖石刻。他在东山寺山门外左石壁上石刻草书“栖霞岭”三字,每字半米许,气势雄健, 苍劲浑厚,如游龙走蛇,在“文革”中被毁坏,现已恢复。
袁思与夫人杨氏合葬在今贵阳市白云区艳山红镇曹官村新堡寨西北600米处。土堆坟,碑高2.45米,宽1.1米,碑石镌刻“清故盐运使衔广西补用 知府袁公暨原配杨淑人茔”字样,碑阴镌刻有袁氏夫妇的简要生平。(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人物《贵士名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