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清初名臣 诗人卞三元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清初名臣 诗人卞三元
卞三元,清初名臣,诗人,终官贵州巡抚、云贵总督。字月华。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奉天盖平(今辽宁盖州)人,清初隶籍汉军镶红旗。祖籍山东黄县,先辈为明盖州卫世袭指挥使,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萨尔浒战役后,其家与明廷在今辽宁的诸卫均归降后金。祖父卞大受;父卞为凤,举人,弘文院理事。卞三元 有子四:永誉、永吉、永宁、永式,皆有名;卞永誉,官福建巡抚迁刑部左侍郎,“好书画,善赏鉴”,著有《式古堂书画汇考》《式古堂朱墨书画记》《书画汇考》等;卞永宁,举人,进士选庶吉士,官陕西西安府知府,分巡山西河东道;卞永吉,官四川茂州知州。
卞三元于后金崇德四年(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与其父卞为凤同时中举。六年(1641年),任秘书院副理事。清顺治元年(1644年),授山东登州知府。二年(1645年),任江南扬州知府。次年,迁任山东东昌道 副使。时社会动荡,土寇横行。卞三元亲自带领兵马巡查,搜捕土寇。在 一次与土寇交战中,左臂中箭,仍奋力作战。九年(1652年),湖广按察副使,分巡上荆南道。十二年 (1655年),任驿传盐法道。十四年(1657年),任陕西苑马寺卿。十五年(1658年),升任山西按察使。十六年(1659年),擢升贵州巡抚,兼理湖北、川东等处军务。十八年(1661年),“以剿获土酋龙兆吉功,加兵部右侍郎”;九月,升任云南总督。
康熙三年(1664年),时贵州水西土官安坤联络诸多土官叛乱,卞三元会集提督、总兵等,“分道并进, 使(叛军)首尾不能相顾,独以一军亲捣其巢”,擒获安坤及其部下,斩之,使“苗地尽入版图,奏请改其地为威宁府,立流官统辖”,“叙功,加兵部尚书,又加阶从一品”,从此这一地区正式纳入贵州版图。七 年(1668年),专任云贵总督。时平西王吴三桂在云贵密集兵马,操练士 兵,囤积粮草。卞三元“以三桂终为乱,恐预其祸”,便向皇帝和朝廷请 假终养老母,得批准,去任归家。九年(1670年),“引年致仕”。
卞三元著有《公余诗草》,除了诗歌以外,其文章在清初文坛也极负 盛名,徐珂评价其文章说:“三元有《祭少司马范公文》、《重修盘江铁 桥碑记》,一则规仿昌黎(韩愈),一则力摹子厚(柳宗元),皆能得其 气息。”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卞三元在家中去世,享年81岁,归葬北京近郊(今燕化车厂村西莊)。康熙皇帝赐祭葬,谥恪敏。
80余年后的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皇帝对已经去世的卞三元大翻旧账,他认为在对待吴三桂这件事情上,“三元实为吴逆用人,……本一进退无据, 首鼠两端之人”。先是,卞三元任云贵总督期间,吴三桂奉敕总管云、贵 两省事务,督、抚、提、镇等地方文武大员皆受其节制。康熙六年(1667 年)五月,吴三桂上疏请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朝廷批准。而卞三元却在此时,与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提督李本深上疏朝廷,请求仍以吴三桂 总管两省事务,“三元疏辞尤迫切”。但在次年,卞三元又突然上疏,托言母病,请求离任。也许是卞三元政治敏感,对吴三桂谋反有所察觉,为了避免卷入这场政治斗争,以保全家族及自身性命,才会有此举动。其前 后两种态度,不管当时如何,乾隆皇帝总是认为若不对卞三元重加论定,将会有损纲纪和朝廷颜面。因此将“所有卞三元生前官秩及死后谥法并所 得诰敕,俱著追夺;其祭葬碑文,并著该旗查明,一并仆毁”,史称“夺 封案”。而其卞氏家族在清初曾盛极一时,乾隆朝以后,受此案牵连,从此衰落,逐步脱离官场,最终以农为业。这件事是卞三元身后的一段公 案,有清一代也属少见,但卞三元在各地任职期间的政绩及其文章诗词 名,在历史记载中依然存在,其在贵州之作为,仍值得圈点。
作为地方大员,卞三元任贵州巡抚期间,也非常重视民计民生,发展文化教育。
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刚到任,即上奏朝廷,请在贵州开乡试,“定贵州解额二十名”,考试所需经费约每科2000两,亦请由 官府解决。此外,因贵州处于军事频繁,主考官前来不易。卞三元即上奏 从湖广借考官和办事人员来贵州帮助考试,均获批准。贵州平溪、清浪、镇远、偏桥四卫考生,明代时均到贵州(即时省会)应考,后改到湖广,“士子以武昌远,且涉重湖,皆不愿赴”,卞三元知道后报请朝廷后准 予恢复明代旧制(此问题直到田雯任贵州巡抚时才彻底解决)。十七年 (1660年),贵州大灾,本省根本无粮可以赈灾,灾民只得四处逃亡。为了解救灾民,卞三元特别上报朝廷,希望能“借发仓米,以救余黎,以保 岩疆”。但灾情过于严重,奏折京师贵州“往返一万七千余里,必越四五 月之期方奉谕旨”,灾民怎么能等这么久的时间。故他决定,冒着极大的 政治风险,学习汉代名臣及黯“矫诏开仓,赈活一方饥民”,并表示在奏 折发出之日,便先“开仓发赈”,“即受专擅重谴,亦不敢辞”,愿意接 受任何处分。所以在还没有得到朝廷正式批复的情况下,卞三元打开粮 仓,“分派能干官员,星驰救荒地方”,发放粮食,救民于水火,“黔民全活无算”。贵州地处崇山峻岭之间,“水道不通”,也无康庄道路,不说百姓出行,就是军饷粮食运输,都很困难,“率用人夫负载,民苦之”。卞三元到任后,从镇远以西沿途勘察,发现舞阳河一带,有“诸葛 洞、老洞、鹞子滩”等50余处险滩,巨石“横亘数里,壅断河流”,阻碍水运。便下令沿河一线各镇卫士兵和征集的民夫,开工凿石,“浚月河,筑水坝,各险滩皆浚通无遗”,共开通水道230余里,“自铜仁至湖南辰溪,转输称便”,运输自此变通,人民“免负载之苦,岁省金钱无算”。
另外,卞三元又发起动工修浚省溪司、提溪司水道,使从湖南经铜仁通往 四川东部的运输水道畅通,解决了川东“防兵需饷”之急。在今贵州各地 及贵阳还保留有多处与卞三元有关的历史遗迹,如他主持重建的著名的盘 江铁桥、毕节七星关、贵州学宫、贵阳文昌阁和内城墙等。
卞三元多才多艺,他不仅是一位文治武安的政治人物,同时也是清 初极具声望的大诗人,他与满洲塞图、鄂貌图同被称“开八旗文学之先 声”。清代铁保《选刻八旗诗集序》将卞三元称为清入关之前满洲“开诗 律先声”的一代诗人,后卞三元被列入清代七千诗人中康熙朝的代表人 物。民国徐珂编纂的《清稗类钞 ·文学类》中也称:“汉军卞三元,后官 云贵总督,有《公余诗草》,皆八旗文字之最先者。”《奉天通志》记载 卞三元“勋庸卓绝,垂情风雅,时与宾客将吏酬唱于丹山绿水间,庾公南 楼,羊傅岘山,无以过也”,将他比喻为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坛巨匠庾亮和 羊祜。卞三元的诗作格律谨严,诗风沉稳。民国徐世昌编纂的《晚晴移诗 汇》收入了卞三元的三首诗。卞三元在贵州多年,也有不少吟咏贵州的诗 作,如《初春登东山》,诗曰:“东山抢水几重湾,望里岩晓最可攀。乍 俯层楼连北段,却凭迭峰矮两山。闲拈棋子寒生指,尽拥炉灰昼掩关。寒 雨花光呈晚艳,一帘春色到人间。”其《九日同黄侍御再游东山寺》中, 有一句写出了贵阳东山的清幽:“古树垂青影,层层荫碧虚”。(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