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康熙间名臣 贵州巡抚田雯

  田雯,清康熙间名臣,文学家、诗人、藏书家,贵州巡抚。字紫纶, 一字子纶,亦字纶霞,号漪亭,自号山姜子,晚号蒙斋,人称“德州先生”。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山东德州府(今德州市德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吕家街)人。

  田氏一门,为清代山东德州望族,亦为诗文世家。 始祖田畹,明永乐年间由直隶真定府迁德州,以农业为生。高祖父田三戒,字子慎,号中泉,明嘉靖年间举人、进士,曾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曾祖父田高,字绍泉,未入仕。祖父田实栗,字裕所,清赠通奉大夫、刑部左侍郎。父田绪宗,字仿文,号蓼庵,清顺冶年间举人、进士,官至浙江丽水知县,恩赠通奉大夫、刑部左侍郎。另,田雯长子田肇丽,字念始, 号小霞,又号苍崖,著有《有怀堂诗集》1卷、《有怀堂文集》1卷,《南北史纂》《麻衣消寒录》《砚北犹存录》《扈从记程》《拗体诗钞》等。 长孙田同之,字彦威,一字砚思,别字西圃,号在田,又号小山姜,清中 期山左诗学、词学的重要代表人之一。著有《诗竹堂诗》2卷,《二学亭 文涣》4卷,《晚香词》3卷,《诗说》1卷,《词说》1卷,《文说》3卷,《西圃丛辨》32卷,《安德明诗选遗》1卷,《幼学续编》8卷,《诗竹堂 历代读诗订本》。

  田雯自幼聪明伶俐,因其父设馆于河北吴桥,故田雯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5岁能背诵《孝经》。后入其父私馆读书,以父为师。明崇 祯十四年(1641年),随父母返回德州,日夜苦读。清顺治二年(1645年),田雯12岁,诗成文就,深受当时名士称赞。六年(1649年),“冠童子试,其为文,言泉独涌思风若神,有如巨灵劈掌跖自高,又若长河一泻曲直千里”。八年(1651年),参加乡试不中。十七年(1660年),始成举人。康熙三年(1664年),会试成进士,任节度推官,负责勘问刑狱。五年(1666年),任内秘书院办事中书舍人。十一年(1672年),受命主持顺天乡试,恩授征仕郎。十二年(1673年)后,历任户部福建司主事、云南清吏司员外郎加一级、工部营缮司郎中、工部虞衡司郎中。十八 年(1679年),得大臣荐为“学鸿之举”用,以诗名享誉京师。作《山姜移居诗》一篇,和者百余首。同年,被康熙皇帝召见,被派外就职。十九年(1680年),提督江南学政。是时之江南,因战乱不断,文化破坏,士子逃离,学院毁坏,学风懒惰。田雯到任后,便着手振作士气,到各地书 院讲学,制定治理教育的条例,教导和约束士子,江南文风大振。淮安、

  扬州一带,遂有“田圣人”之称。二十一年(1682年),任期已满,卸任后即回乡养病。二十三年(1684年),补授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督粮湖北。二十五年(1686年),月余内连续擢升光禄寺少卿、迁大理寺丞、晋鸿胪寺卿。二十六年(1687年),为江 苏巡抚,住节江宁,成为总理粮储、提督军务的地方大员。四月,调任贵 州巡抚。三十年(1691年)七月,田雯因母亲去世离开贵州。三十二年 (1693年)十二月,田雯在家守孝期满后,被召回京师,任刑部右侍郎,翌年转左侍郎。三十六年(1697年),总裁殿试。三十八年(1699年)六 月,迁户部右侍郎,九月转左侍郎。三十八年(1699年),奉旨督修淮安高安堰河工。四十一年(1702年)正月,因病致仕归里,捐资修书院、学 宫,赈济贫民。

  田雯不仅宦绩显著,而且著作亦多,有《古欢堂文集》十二卷、《古欢堂诗集》十五卷、《长河志藉考》十卷、《黔书》上下两卷、《幼学 编》四卷、《诗传全体备议》八卷,皆入《四库全书》。还著有《楚储米议》《观水杂记》《游太室、桐柏山、少林寺、司空园记》《宝泉记》 《蒙斋年谱》《黔苗蛮记》和《苗俗记》等。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田雯病逝于家,享年70岁。次年二月十九 日,归葬“于阳谷店(今德州市德城区杨胡店村)南原之赐阡。”四十五年(1706年),崇祀德州乡贤祠。其墓原高约20米,墓周约40米,墓碑,高4米,宽1.2米,厚0.4米,上刻“田雯之墓”;另左右两侧立有四座大 碑,高3米,宽1.2米,厚0.4米,上为碑额,中为碑身,下为碑座,分别为 祭文碑、墓志铭碑、神道铭碑和田雯生志碑。墓地占地很宽,后成为田氏 家族墓,其夫人及子孙等均葬于此。

  田雯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调任贵州巡抚。贵州地处偏僻的西南边陲,地理条件差,但是交通要道,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民族关系复杂,是做官者视为畏途的一个地区。是时,正值清廷刚刚平定 吴三桂叛乱,贵州地区亟待休养生息。田雯五月份到任后,教化爱民,深得诸蛮夷拥戴,“声震三苗,威服遐荒”。在任职中,他发现贵州威 宁、大定、黎平、思南、铜仁各镇驻军,每年在配送粮食的运输过程 中因其“距省五六百里,运或千里,兵多米少”,所需军粮,都是从有 米而无驻军的地方调拨,“黔山峻险,运费倍于正供”,而负责运送军 粮的民夫,也较为辛苦,极其不合实际。经过调查和考虑,他向朝廷提 出:“请将艰运之开州等州县折银解库,听兵领银自购庶兵民两便。” 即是把各地驻军所需军粮,折换成银两,让各地士兵领取后在住地就近 购买粮食,可解决运粮路途远而又增加费用问题。他在任三年间,没有 出现社会动乱,社会比较安定。

  田雯治黔方略,最注重的就是兴文教。他所上《请建学疏》中就有 其兴文教之思想:“臣忝任抚黔,以敦崇学校为先。盖学校之关系,乃风 俗人心之根本。”行动上,就平溪卫(今贵州玉屏县)、清浪卫(今贵州 镇远县清溪镇)两地童生就近乡试问题和贵州多处设立学校问题,上奏朝廷,请求解决。先是,在田雯赴任贵州路过两卫地方时,“士子请复 赴贵州乡试”。平溪、清浪两卫在清初隶属湖广行省,按理童生考试应 到湖广。但“士子惮洞庭风涛之险,又以能文之士不及楚省”,两卫去 参加考试之生员,很少有能考上的。且相比下来,到贵州也较为近便,故田雯有是请。同时,贵州贵筑等九县,永宁等三州“俱未设专学,每 为所附之县所抑”;新添等五卫,“因裁卫归并,生童进取额亦裁”, 与贵定等五处共同享有考试名额。为此,也纷纷向田雯递交申诉,希望 能有所改善。田雯了解后,就这两件事特向朝廷具奏,以解决贵州士子考 试问题。他请示,在“贵筑省会大县,请设训导一员,岁、科试取附学生 十五名;普定、平越、都匀、镇远、安化、龙泉、铜仁、永从、永宁、独 山、麻哈俱取附学生八名,暂以附近教职兼摄,俟人文日盛,再立教官。 兴隆、新添、镇西、乌撒、赤水仍复原额,以五县学官兼管;平溪、清浪 赴贵州乡试,而岁科二试赴思州。”朝廷把他的奏折转交礼部,礼部同意 他的建议,批准:“贵筑照小学例取附学生八名,令新贵学官兼管;其永 宁、普定诸州县,附就近有学州县应试不别设学额,五卫仍并五学额内, 不复增设;平溪、清浪乡试赴贵州,岁、科试赴思州。”田雯所奏请办理的这些事,是贵州科举考试制度的一次较大变革,为贵州士子解决了考试 中的困难。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田雯又会同总督一起上书朝廷,申请建立了瓮安县学。同年,他重修了贵阳名胜甲秀楼。时甲秀楼已经朽烂不堪,于是田雯便“鸠工重建”,并作《甲秀楼重修碑记》一篇,发表感叹:“甲秀楼建于贵阳城南,江公东之之所从事也,越今百余年矣。波涛 汹涌之冲激,风雨雷霆之动摇,焉得有完楼哉?盖江公而后,无复喜从事 者,何今人不逮前人也?江公当日,知楼之有关于黔而皇皇为之,且有关 于黔之人才风气而以甲秀名之,其用意深矣。假使江公之后,或数年而一人焉,或三五十年而又一人焉,而不听乎波涛汹涌、风雨雷之交于楼也,楼虽不完,亦不若今日之甚矣。无如江公而后,遂成绝响,落落百余年间,无复喜从事者,斯亦楼之不幸也。使人而皆喜从事,则天下何足治? 不独一楼然矣。”他在贵州讲学兴教,将所藏近万卷图书留于书院,还著 有《黔书》二卷。三十年(1691年)七月,田雯因母亲去世要离开贵州,临行时,“泣送者百里不绝”,为感激田雯的德政,士绅百姓集资筑建了 “山姜别业”祠,以示永久纪念。

  田雯所撰《黔书》,作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为地理类杂著,其编撰这本书目的“专为治黔者法”。是书分两卷,篇目为:建置沿革、民族、风俗、方言、米盐、治乱、山川、桥梁、名胜古迹、名宦、人物、祠庙、物产。内容涉及历史人文、文化教育、民族民俗、山川风土、人文 轶事、财富物产等,文风文采“自成一家”,同时具有史学文学之价值。

  田雯书中包含了他的治黔思想,他认为贵州在全国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无黔,则粤蜀之臂可把,而滇楚之吭可扼”,以此肯定了贵州西南中枢 的战略地位。其好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徐嘉炎亦有感慨:“黔治则与之 俱治,黔乱有与俱乱者。”“先生之书,既重于严兵守土,而尤重于羁縻 抚绥。每于前人定乱服叛之举,其不事张皇,不烦兵革者,必津津书之,以为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此先生所以治黔而即可永为治黔之法者也”。

  事实证明田雯的治黔理念是符合实际的。《黔书》处处向世人介绍了贵州 的各种情况,透露了田雯对贵州的丰富感情。是书不足之处是有一定的局 限和偏见,所记述的一些怪异事物,几属荒诞而不可信。但叙述的贵州史 实,价值较高,可谓瑕不掩瑜,不失其存世资治之功。

  田雯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工诗善文,自成一家,尤以诗名誉满朝 野,与王士祯并称为“齐鲁二贤”,亦为清初诗坛“金台十子”之一,可见其诗名之尊。其诗汇成《古欢堂诗集》,刊行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收录了他自康熙十一年(1672年)至三十三年(1694年)之间的诗 作,计1000余首。就其体裁而言,有五古、七古、歌行、杂言、五律、七 律、五绝、七绝、排律,诸体俱全。就其内容而言,有记事、记游、咏物、山水、风物、怀古、悼亡、酬答、题赠等。由于田雯仕途得意,官运 亨 通 ,在京为官,又外任江南江北贵州诸地,阅历宽广,知识精博,又加 “才雄笔大”,故其诗“不墨守一朝一代、一家一派,而是博采众长,自 铸伟同,力争不同凡响,务期出奇制胜”。田雯诗歌成就最高的要算古体 诗,不仅题材广泛,丰富多样,而且反映生活敏锐迅速,揭露社会问题直 接尖锐。他的《淘金谣》《送马谣》《种瓜辞》《槐花驿火灾谣》《相见 坡蛮谣》等等,都直接反映了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疾苦。其近体诗,以 五律、七律、排律最多,这些诗多是记游之作,而以咏物怀古、记事山 水为多。田雯诗的风格,其孙田同之《西圃诗话》基本概括:“原本少 陵”“五言逼真谢、鲍;七言全仿杜、韩”。故,论者认为田雯之诗,“不仅才力高,而且取材丰富,诗格雄伟豪壮,构思灵活多变,善于标新 立 异 ,能另辟蹊径,自成一家,是清代为数不多的杰出诗人。”现代学者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说:“清初渔洋之外,山左尚有一名家,极尊分 诗而推山谷者,则田山姜是也。”(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