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多学博才的陈矩

  陈矩(1851—1939),字衡山。贵筑县(今贵阳)人。清末民初学者。

  陈矩早年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考上。清光绪十四年(1888),陈矩由监生考取实录馆誊录,随驻日本国大臣遵义人黎庶昌出使日本,在使馆整理文案,三年后回国。清光绪十七年(1891),他前往云南探视其弟陈灿,因参加当地平乱,以军功荐擢知县。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被调往四川,先后任合州、石泉、三台知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其升天全州知州,两年 后调回成都。辛亥革命后,他曾署理四川犍为县征收局长、代理县事。

  1913年,陈矩回到贵阳,受聘国学讲习所所长及贵州省立图书馆馆长, 为培养国学人才不遗余力。在任内,陈矩研究中国经史子集和诗古文辞,广泛征集古旧图书,充实图书馆藏。1919年,他倡议续修《贵州通志》,任续修贵州通志局分纂,专门从事贵州地方志编纂。次年,他又主纂《都匀县志》,设志局于贵阳,搜集文献,汇录各种访册、访稿,历时三年,纂成《都匀县志稿》 23卷40余万字,分地理、大事、营建、食货、官师、人物、艺文、杂志等门类。 1925年,他开始总纂《修文县志》,遗憾的是《修文县志》未完成,陈矩便去世了。1936年,陈矩任贵州省文献征纪馆专任编审,自任《金石志稿》编撰,并参与撰写《黔贤事略》。

  陈矩尚有著述《洪度集》(唐薛涛著,陈矩校刊)、《宋播州杨氏昆仑策马图题记》(编)、《乙未英美教案》三札(未刊稿),以及散见于书刊中的诗文《黔中杂韵》《白水岩观瀑歌》《聲园居士传》《重修王文成公祠碑记》等。

  陈矩尤以诗见长。其早年所作《秋柳》七律四首流传日本,为日本士大夫所赞赏。当时日本女才子藤野真子对其《秋柳》诗最为推崇,评价说“神韵可比王渔洋”,还将这四首诗用草书抄录,粘贴于居室壁上,时时吟咏。此事一时成为中日文化交流佳话。由于陈矩的诗已先声夺人,因此陈矩随黎庶昌一到日本便结交不少朋友,如日本朝野名士中村正直、向闪黄村、重野成斋等人。 中村正直把自己的著述编为文集,他亲自到使馆,请陈矩为之作序,并相赠家藏明代贵州理学家孙应鳌《督学文集》(该书后来收入《黔南丛书》出版)表达谢意。陈矩平生所作诗文收入《灵峰草堂集》,包括《悟兰吟馆诗》《东瀛草》《滇游草》《东瀛文稿》《入蜀文稿》,文章多为游记散文。

  陈矩性喜游历,足迹遍及全国以至海外,并有搜奇嗜古之爱好。每到一地, 除登临山川、饱览自然之壮丽外,陈矩必寻求当地图书古籍,以一得而后快, 还尽量收集到手,刻印传世。他出使日本3年,共搜获日本国金石遗文4000 余种,遗书百余卷,宋元善本书200余卷,名人著述未刊稿500余卷,回国时 尽悉带回,影印为《灵峰草堂丛书》百卷和《中国逸书百种志》,以补黎庶昌《古 逸丛书》之阙。他在日本时,曾佐助山东人傅云龙纂成《日本图经》30卷。

  陈矩亦精于金石考古,并注重搜集、研究。他著有《日本金石志X石鼓全文笺》 《凫氏为钟图说补义》《商周鼎钟两种》及《贵州通志 · 金石志稿》,均有较 为深刻的见解。他认为: “志乘志金石有五良焉: 一日通六书之变假,二日较(校)经籍之异同,三日知舆地之沿革,四日补史传之阙误,五日识制文之体例。” 可谓精到之识见。陈矩又通经学。他对宋代刘放的《孟子外书》进行详尽的考证, 成《孟子外书补注》行世。后他又将补注《孟子外书》所得纂辑为《孟子弟子 考补正》,两次刊行于成都,风行海内。时人认为此书“有裨圣教”“厥功甚伟”。 1913年后,陈矩回到贵阳,又收取《史记 · 仲尼弟子列传》、朱彝尊《孔孟弟 子考》、郑珍《驳朱竹坨孔子门人考》合为《孔孟弟子辑录》一书,并附以己之《孟 子弟子考补正》刻印行世。陈矩还为明代贵州理学家孙应鳌《淮海易谈》作校勘, 并阐发原书旨要。

  陈矩为宦四川近20年,勤政严明,慈爱对待百姓,在当时川西一带口碑甚佳。时人评价“善政异绩,美不胜书,尤以在天全任知州时最为显著”。天全地处川西, 连年久旱无雨。陈矩到任后,亲自带人深入大山之中,处处踏勘,寻找水源。 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中,有人找到一股泉水,他便带头捐款,筹集资金,发 动全州百姓,采办石料,开工兴建成一条长400余丈的石渠,引水下山,灌溉 田土数千顷,使全州自此“八垓无饥馑”。在天全三年,陈矩与百姓情深如家人, 而百姓也尊敬他如父母。天全产奇石,陈矩曾作《天全石录》 一卷以记其事, 也借此寄托对天全的眷念。

  1939年,陈矩病逝于贵阳。(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人物《贵士名贤》)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