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著名学者傅玉书

  傅玉书,清乾隆嘉庆时期贵州著名学者,诗人、经学家、戏剧家、方志学家。字素余,号竹庄,晚年改号筠墅老人。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 年),祖籍江西抚州金溪(今抚州市金溪县)。入黔始祖傅亿,字大安,

  明末因避祸游幕黔中而迁徙至贵州瓮安,遂家焉,为瓮安傅氏之第一代。傅玉书祖父傅如励,字石臣,清赠文林郎文学,在家乡捐资建立祠堂,置办田产,修筑建书楼,为乡弟子作书塾授课。父傅龙光,字德寿, 一 字燕侯、石臣,号月川,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乾隆诸生。“笃 行力学,至老不倦”,“为文独明书旨,不饰浮辞”,娶妻王氏,生子 四,长子玉书,次子鉴书,三子素书,四子秘书。傅龙光著有《易经浅 说》十二卷、《学隐》二卷,《易经管见》《周官序略》《毛诗浅说》《读书偶得》及《师古堂诗稿》《晴雨石》《玉华捧月》《钟鼓石》、 《狮子岩》《瓮安县赋》等诗词文章行世,是雍正、乾隆年间贵州知名的 学者和诗人,贵州学界有影响的人物。傅玉书生子三,长子汝怀,次子汝 恂,三子方堃,以长子最显。傅汝怀,字渊伯, 一字确园,嘉庆贡生。

  “以明经主讲大定万松书院,能世其业”,有倡导地方文化之志向,后承 继父亲遗志,继“析明一代黔诗为《旧闻录》六卷,清朝诗为《鸣盛录》 十八卷,又增辑《黔风演》数卷, 一刊于贵阳,再刊于大定”,“以一省 文献自任,可谓苦心”。曾主讲黔西万松书院,晚年以贡生选校官,逝世 于贵阳。著作仅有《确园诗稿》10余卷,惜未完刊而毁于战火。傅汝怀所 编《黔风演》编辑于嘉庆年间,由他选辑,其子傅桓(字森荣)编录,分成四卷,刻于道光年间,有贵阳、大定两个版本。是书为一部黔人诗集汇 编,是傅氏家人对贵州文化的一大贡献。

  傅玉书自幼聪慧过人,秉承家学渊源,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应乡 试中举为举人,次年赴京会试,未中,与京华名流钱择、法时帆、吴白华 等人交往,以文会友,研究文献,从事创作。三十八年(1773年)冬,写 出杂剧《鸳鸯镜传奇》。四十六年(1781年),因屡试不第返乡。五十三 年(1788年),傅玉书遂继承父志,以10余年时间,收集遗缺数据,查阅 古史,于嘉庆三年(1798年)编撰成《桑梓述闻》,共计10万余字,保存并 丰富了瓮安的史料文献,是贵州史上第一部私家所撰县志。卷首有傅玉书序 及例言。当时名家评之曰“文雅而详,能使乡邦文献赖以不坠,功尤不朽, 实邑中数百年仅有之一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完成《竹庄诗人文 集》二十一卷及《后集》二十卷稿,礼部侍郎钱载及京华文坛名流法时帆、 吴白华等为之作序,刊出后, 一时“风行海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至嘉庆三年(1798年),历任江西安福知县,署瑞州府铜鼓同知等职,体察 民情,兴利除弊,倡导文化。后罢官回黔,主讲黄平星山书院,镇远舞阳 书院,参予编修《黄平州志》。嘉庆六年(1801年),开始为征集贵州籍 作者的诗歌,北游幽燕,遍访都门。嘉庆十年(1805年)后,主讲贵阳正 习书院,“成就多一时知名士”。晚年除从事教育外,“日以著述为业,时海内学子无不知竹庄者。”同时与广顺李庆长一起征集贵州作者诗歌,“积平生之力,始成两集”,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完成《黔风旧闻 录》六卷、《黔风鸣盛录》十八卷共计二十四卷的编辑。

  傅玉书一生,“以著述为业”,是傅氏家族文化之集大成者。除前 述《鸳鸯镜传奇》《桑梓述闻》,还著有《竹庄诗文集》四十余卷(分前 后集,另有《制艺初集》《制艺后集》先后刊行),《读书拾遗》(又名 《五经四子书拾遗》)六卷、《象数蠡测内外篇》四卷、《卦爻蠡测》二卷、《生命蠡测》四卷《黄平州志略》二卷、《汉诗笺》四卷、《竹庄四书文》《古今诗赋文钞》及《鸳鸯镜传奇》一部;编辑《黔风旧闻录》 和《黔风鸣盛录》二种,辑贵州明清诗家诗集为一体,为贵州最早的文学 作品集 。

  嘉庆十七年(1812年),傅玉书因病逝世,享年66岁,归葬于贵阳三桥阿江河 。

  傅玉书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壮美的河山激发了他的创作 灵感,其诗充满了幽奇、冲淡、沉雄多变的艺术风格,师法王维、孟浩 然、钱起、刘长卿。诗文传世作品《竹庄诗文集》中的咏秋系列组诗《秋 晴》《秋色》《秋笳》《秋燕》《秋雁》《秋萤》《秋虫》《秋山》《秋 月》八首(总题目为《同人以秋景题分韵》)及《山寺秋日晚晴》四首,以诗的方式反映了秋天万木萧索、螟虫渐退,万物渐渐归藏大地的季节性 特征。这些专门咏颂秋季的诗作,在中国诗词史上也属少见,可以说傅玉 书在中国古典诗词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实为一个不可多得的范例。 《黔诗纪略后编 ·傅玉书传》评介傅玉书诗:“讲求古文家法,得之理实 气味之间。诗古体近右丞、襄阳;近体近钱考功、刘随州。吾黔称诗者,君采、渔璜、碧山、南坨诸公,均不以古文称。诗文兼擅,自竹庄始。” 与傅玉书同时代人、好友,浙江嘉兴钱载,对他学问成就的评价,可说是 最全面的。钱载认为,傅玉书“说理之文剖析疑似至较之毫厘分寸之间,而缪迷之端磔然以解。其议论古人事,审时度势,纵横博辨,波澜酣恣而 衷于至当,如剑断石,如丰委地,无可游移。至于记叙书问、摹事状物, 或谲诡峭折,或从容愉悦,不主故常,惟变所适。其为诗,于古人幽艳奇 杰。沈郁冲淡之胜殆欲兼体,而以时与称者出之。要以极在已之清而不谬 其旨归,尽在物之变而曲得其次序,有他人一二言已索然少味者,我独流 连往复,致命深而境愈远;或人敷百言不可尽者,以数言括之,情状毕 出,精彩奕然。”傅玉书与同为瓮安名士的犹法贤为至交,二人均“讲求 古文家法,得之理实气味之间”,被誉为乾嘉时期贵州诗坛两大宗师,所谓“竹庄诗学杜,酉樵诗学韩,黔人两大宗,皆生于瓮安”即是。

  傅玉书从诗人的角度出发,穷近十年的时间,“上至前明,下及当 代,零篇剩句,无不甄录”,搜集贵州明清散佚诗家诗作,汇编成《黔风 旧闻录》《黔风鸣盛录》两部集子,为贵州编辑诗歌总集之始,为贵州诗 词及古典文学在乾嘉时期中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相媲美于清道光后莫友 芝、陈田等编撰的《黔诗纪略》及《黔诗纪略后编》。《黔风》系列之编 撰方法,是“诗系以人,人系以事,灿然大备,斐然可观”,深得时人赞 许。时任贵州提学使的浙江石门人胡枚,字友邹,视学贵州,他得到傅玉 书《黔风》书稿后,亦为高兴,对其锲而不舍编撰地方文献之精神极为称 赞,说傅玉书“以敬恭桑梓之心,为表章人物之举”;大学者、时任云贵 总督的江苏仪征人阮元对《黔风旧闻录》、《黔风鸣盛录》也有极佳评 介,并应傅玉书子傅汝怀之请,为之作序,序中盛赞其为“天下之宝,与 天下共”,愿与“世间有目者共尝之”;同样任过贵州提学使的江苏常熟 人翁同书对这二部书,亦有评介,说到“黔处僻远,其被风教最晚。自明 中叶以后,诗人始稍稍出,而篇章散轶,罕见存录。先生网罗编次,为 《黔风录》两集,都二十有四卷。于是,黔之诗始得大显于时。海内操觚 之士,无不知黔人之能诗矣。”

  傅玉书父亲傅龙光,平生喜爱程朱理学,一生著有学术著作数种。受 其熏陶,傅玉书也喜欢并精心钻研经学,其所著《读书拾遗》六卷,即为 说经之书,是他读易经、读书经、读诗经、读春秋、读礼记、读四子书的 笔记(现存《读书拾遗》仅自《大学》迄《宪问》部分,下佚)。此外, 他根据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易本义》去研究卦画蠡象所包含的朴素的自然 道理,撰写了《象数蠡侧内外篇》四卷,时人称“先生之言《易》与安溪 合辙”。《象数蠡测》分内上篇、内下篇、外上篇、外下篇,是作者阐发 河洛之渊源,窥天人之秘旨,以至术数之末端的感想。尤为清代学者翁同 书、吕全孙、陶廷杰、鲍源深等人所推崇。陶廷杰序曰:“傅竹庄先生以名孝廉出宰百里,懋着循声。未几,解组归,主讲正习书院,人才造就者 不少。所著诗文集久行于世,为当时所称赏。其未刻遗集《读书拾遗》六 卷,《象数蠡测》四卷,探源竟委,经术湛深。每说一经,大率融会贯 通,撮其要领。时而参考众说,以折衷于一是;时而自抒心得,发前人所 未发。其粹精者,洵足羽翼经传,允为后学之津梁。”评价适中。翁同书 亦曰:“然如先生者,卒能以文章名世。而其治经之精专,又能钩沉探 微,实事求是,几于通天之原,究性命之奥。”

  傅玉书所编《鸳鸯镜传奇》一剧,是清代贵州最早的也是仅存的两部 传奇之一,开创了贵州传奇戏曲创作的先河。是他“尝感天人之变,明邪 正之分,取明季杨、左诸公遗事, ……以当口诛笔伐之义”而编成。是书 也称《鸳鸯镜传》,作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仲冬,傅玉书自称“按 谱选词,越三日而书成”。《鸳鸯镜传奇》以明末杨涟、左光斗同遭阉党 迫害事,叙两家儿女联姻,家传鸳鸯镜为主要信物为基本线索,编成二十阕戏剧,通过一对情人离合悲欢再现了明代末年皇权旁落、奸臣当道、忠 臣被害、百姓遭殃的历史真实,褒扬忠臣义士,痛斥奸佞阉党,弘扬正 气。左光斗和杨涟是明代两个著名的忠臣贤士,两人同年出生,同年中榜 进士,是意趣相投的知己好友,并结为儿女亲家。后因为反对魏忠贤专 权,遭到迫害,被捕入狱。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傅玉书在进京应试 期间,听说了这个很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为左光斗等人的事迹所感动,也 感叹其人曲折的经历,即开始构思一部传奇作品,他挥笔疾书,仅用了3 天,撰成该书。后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春,才由傅玉书曾孙傅达 源据家藏本镌刻于成都。是书前有傅玉书自序一篇,遵义唐金题词一篇,内容二十阕(即目录)为:庐居、鸳配、兵散、途问、樵隐、赎香、庵 寄、赴闱、试捷、媒巧、疗姑、遇姊、辞庵、叹榜、廷奏、宴空、图访、 镜合、庙祀、林归。后有傅达源跋一篇。《鸳鸯镜传奇》具有一定的思想 艺术价值,后人赋诗评价说:“笔锋痛磔奸臣死,墨焰光腾义烈光。特与 人心平块垒,千秋一镜结鸳鸯。”(资料源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