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陈夔龙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陈夔龙
陈夔龙(1857—1948),字彼石、小石、韶石,号庸庵、庸叟,别署花近楼主。其原籍江西崇仁,其父陈听煜以举人大挑来黔任知县,遂定居贵阳。诗人、书法家, 清末直隶总督。
陈夔龙幼时居住在贵阳铁局巷。其8岁丧父,全靠母亲纺织纱布维持全家 生计,并教子女识字。 清光绪二年 (1876),19岁的陈夔龙在乡试中解元。 此后数次会试落第,他便往投四川总督丁宝械处作幕僚。清光绪十二年(1886),其再次赴京会试,终成进士,授兵部主事,深得兵部尚书荣禄赏识,又得李鸿章信赖和倚重,不久晋升郎中兼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陈夔龙任顺天府丞。六月中旬,义和团运动发展到高潮,北京民众火烧大栅栏的洋货店,京城金融中心四恒钱庄焚毁。慈禧太后怕引起更大的骚乱,紧急召见陈夔龙,要他立即筹措资金借给四恒钱庄,并限期三日内办妥。陈夔龙四处奔走,终得户部拨银百万两,拨借四恒钱庄,避免了大规模骚乱。由此,陈夔龙以 “办事得力” 受到慈禧太后的看重,被派参加是月十七、十八、十九日三天清廷举行的将与八国联军宣战的会议。
清廷对八国联军宣战后,八国联军一路打到北京。慈禧太后惊慌失措,准备出逃。 当时陈夔龙已改任他职,但仍为其准备 “西幸”马车200余辆, 因此更得慈禧太后信任。“两宫西幸”后,陈夔龙风闻洋人指名要庆亲王奕副出面议和,时奕副在怀来养病。陈夔龙便火速联络在京的7名官员联合上奏慈禧, 要求立即派奕動与八国联军媾和。 慈禧太后接奏折后, 立即派奕動、 李鸿章进京 与八国联军谈判。陈夔龙等八人亦被任命为留京办事八大臣 (陈是唯一的 汉人),并补授顺天府尹。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五月,陈夔龙出任河南布政使,李鸿章认为朝廷外交人才奇缺,奏请留待议和完毕再让陈夔龙前往河南上任。丧权辱 国的 《辛丑条约》 签订后, 陈夔龙奉命为慈禧太后回銮修建群道。工程未完成,陈夔龙便被任命为漕运总督。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其改任江苏巡抚。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其任命为四川总督, 后改任湖广总督,次年到职接任。清宣统元年(1909),陈夔龙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陈夔龙调任河南巡抚。到任后,他大力整顿税额征收弊病,设立清源局,赋税渐次清楚,为治理黄河提供了财政支持。
陈夔龙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积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处事认真果断,使衙内案无积牍, 幕府清静、门少杂宾, 办了一些实事。 当时吏治腐败,贪污盛行,不少官员中饱私囊,“渴天下之膏脂, 供一己之挥霍” 。陈夔龙深感“公 解有限, 岂能长此滥支”。于是,他开始大力整顿吏治,破除情面,严禁滥支,并将前有兼差者,一律厘剔以昭核实,“开怨同僚弗顾也”。他又与度支部商议,推动开办保商银行,以缓解华洋各商的困难,及时解决了前几任总督一直未能解决的华商亏欠德商银一千一百万两的款项,维护了外商在中国的合法利益。
清宣统二年(1910),陈夔龙又奏请裁撤了海防支应局、准军银钱所、练响局、筹款局、印花税局;在天津设立财政总汇处,设四股,每股设坐办、帮办各一 人;次年又合并为军政、行政两股,使直隶的财政管理体制逐渐走向近代化。在当时,直隶各地有不属“正项”税的差儒款,是强加于地方社会的额外负担。清宣统三年(1911),咨议局做出决议,要求废除差儒款。陈夔龙深知差儒款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早就想进行整顿,此次咨议局决议一出,便立即转发,严令各州县官绅会同清理,违者严惩不贷。此项举措对直隶税制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陈夔龙曾竭力修复北京城和姑苏名胜寒山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大肆烧杀猜掠,使北京城的建筑遭受严重破坏,急需修复。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定于十月还宫,为了慈禧太后回北京, 京城也需要修复。陈夔龙是顺天府尹,熟悉北京情况,修复京城的任务,慈禧太后就交给了陈夔龙办理。陈夔龙接受任务后,商得同办官员的同意, 严格规定“不准索取包工回扣,经费一律用于维修工程,所派员司,一律自备车马”。洁身任事,不辞劳苦,历时三月,工程完竣,修复了京城,旧貌大为改观。 同年冬天,陈夔龙调任漕运总督。到任未及一年,继京城修复 后,他又捐廉银一万两,倡修北京正阳门城楼,得到清政府支持, 陆续筹集经费三十万两银,将正阳门城楼维修一新。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陈夔龙任江苏巡抚时,捐银千两,重修苏州名胜寒山寺,重新修建了殿宇,铸造了一座 重达四千多斤的巨钟, 悬挂于新建的六角重檐钟楼上。寒山寺原有文徵明草书 唐朝张继七绝诗《枫桥夜泊》 ,因风雨剥蚀,字迹不清。陈夔龙又请清朝末年 的朴学大师俞樾重书,令人刻碑立于寺中。
陈夔龙虽为显赫官僚,但终不忘贵州养育之情。他曾言道: “今日博取功名,确系由黔发迹。 黔不负余,余亦不可负黔。”虽然他反对废科举,办新学,但出于对家乡的情感,依然为创办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捐银四千两。他竭力保存、收集、刻印贵州地方文献,出资刊刻明代贵州杨龙友《询美堂诗集》《山水移》 ;清代贵州郑珍《巢经巢诗文集》 ;贵州周起渭《桐诗集》 《黔诗记略后编》,对保存贵州地方文献有卓越贡献。
陈夔龙是名重一时的诗人、书法家,著有《松寿堂诗钞》《花近楼诗存》 《鸣原集》《江皖道中杂吟》《五十三参楼吟草》《丙子北游吟草》《把芬庐存稿》《梦 蕉亭杂记》 《游庐纪程杂记》 《水流云在图记》等。 《梦蕉亭杂记》 记载了他官海沉浮近50年的经历, 从光绪到宣统两朝所发生的重大历史政治事件都有记录,史料价值很高,常被治近代史者参考援用。陈夔龙本身秉性及事迹,在该书中也一一显现。 《水流云在图记》一书图文并茂,图72幅,文字是陈夔龙自 撰,所记为幼时至50岁开外的经历。其书法以楷书为主,工整清丽,技艺精湛,90岁高龄时仍挥毫不断,有不少墨宝传世。民国间出版的《近代名人书林》 《民 国时期书法》也收有陈夔龙的书法作品。他一生以“律身唯一俭字 治事唯一勤字; 待人唯一恕字” 自律。
辛亥革命后,陈夔龙结束官官生涯,寓居北京德租界。1912年,他由北京移居上海孟德兰路 (今江阴路 )。闲居中,其拒绝袁世凯的委任,亦未参加伪满宫廷活动,时常与上海遗老组织 “逸社”,幽游林下,诗词唱和,饮酒听戏。 陈夔龙思想保守,曾表示:一不联络新学家; 二不敷衍留学生;三不延纳假名士。 三种戒条使之晚年蔽聪塞明。1948年,91岁的陈夔龙去世。(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人物《贵士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