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建树良多的开明士绅乐嘉藻

  蹇念益,清末民初民主主义革命者,护国运动前有名的“天津会议七君子”之一,号季常。生于光绪四年(1876年),贵州遵义县老城(会红花岗区)人。祖父李蹇臣,字仪轩,道光年间举人,任务川县教谕及遵义湘川书院主讲,以军功保国子监学正,倡修遵义新城,设养幼堂。研治宋五子之学,工诗。著有《守拙斋训语》《守拙斋杂著》《守拙斋诗钞》《古今体诗》等书,人祀遵义乡贤祠。有三子:长子蹇谔,字一士,读书敏悟,下笔立就,道光年间举人,即蹇念益大伯父。“能诗,工画,著多毁于兵燹”,所存惟《秦晋游草》,已刊行。咸丰年间“率兵练剿贼大小数十战”,后战死于桐梓寺岗,追赠道员衔,世袭云骑尉,诰封中宪大夫,赐祭葬,在遵义建立专祠,妻杨氏封恭人。李蹇臣次子蹇,字子和,即蹇念益二伯父,事迹入清国史馆,晋授光禄大夫。“生而英豁毅,饶有智略”。咸丰年间廪生,“襄佐戎幕”,累功历任四川县丞、知县、知州、知府、道台、盐运使,加布政使衔。李蹇臣三子即蹇念益父亲蹇诜,以军功保举四川越、马边知县,后任江北同知。授通议大夫卒,人四川循良祠。蹇诜“体察民情,为民兴利,教民纺织,修孔庙,增学额,有循吏风”,好文学书画,辑有《蹇氏忠勤录》《齐民录》《蒙养闺训》《集古录》等。所作诗曰《醒庵诗钞》,又有《醒庵家训》若卷,又是一位书画家。蹇念益娶妻杨氏,有子四:长子先器,日本千科大学生;三子先达,美国农科大学生;次子、四子早逝。孙一,孙四。现代全国著名作家蹇先艾即蹇念益二伯父蹇訚之孙。

  蹇念益幼年随父生活,在四川读书。光绪十七年(1891年),父因病去世,扶柩返回遵义,主持家庭内外事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遵义大旱,受川东兵备道员黎庶昌嘱托,由重庆运粮返遵赈灾,不避辛劳,精心筹划,使赈灾得到全城民众的好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蹇念益东渡日本,留学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法,探求强国之道,以其出众的组织能力当选中国留学生总会干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蹇念益学成回国,授七品小京官,任度支部行走。时遵义唐瑞铜调任河南财政监理官,荐其任其副职。任内,与唐瑞铜通力合作,对河南财政各自为政、浮收、中饱私囊等弊端,提出统一预算、统一标准、统一收支、取缔浮收等整治方案,经省谘议局通过贯彻执行。此举不仅减轻民众负担,还使河南财政年收入由600万两增至900万两。宣统二年(1910年),资政院办理全国预算,河南名前第一,库存余额超过200万两。度支部拟拨归国库,蹇念益等坚持留下,用作河南推行新政、兴办教育之用。辛亥革命后,蹇念益人京,加入国民协进会,任常务干事,后该会与国民公会合为统一党。民国元年(1912年)2月,任国会众议员。次年5月,统一党与梁启超的共和党合并为进步党,与梁启超更接近。民国4年(1915年),袁世凯称帝活动越演越烈,念益与蔡锷往返于京津,与梁启超密谋反袁,随即与蔡锷、梁启超、戴勘、王伯群、陈国祥、汤睿等“七君子”在天津秘密召开讨袁策划会论。会后,他奔走津沪策应,劝说冯国璋通电反袁。袁世凯死后,再开国会,他欲团结各党派共定国事,多方奔走,无济于事,乃辞议员职,日以饮酒消愁。民国6年(1917年),张勋复辟时,他曾劝说梁启超参加马厂誓师,讨伐张勋。后与梁启超创办《松坡图书馆》,以纪念蔡锷。护国战争结束后,各地军阀依然割据称雄,国事未能走上正轨。蹇念益见状,身心疲惫,深感失望,不愿再担任政府职位,只挂了一个议员身份,以图清净。不久,黄兴、蔡锷等相继谢世,政党分歧至深。赛念益而辞去议员职务,日以饮酒消遣。

  民国18年(1929年),梁启超病逝,蹇念益更觉知交零落、生活寡欢。不久身染重疾,半身偏废,医治无效,于民国19年(1930年)病逝于北京,享年54岁,归葬今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黄四整村。其生前好友,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曾撰写《蹇念益及妻杨氏墓志》,由著名教育家、书法家陈陶遗书写,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篆盖。蹇念益生前,至交好友梁启超曾赠其联,联曰:“最有味似无能,但醉来还醒,醒来还醉;本不住怎生去,笑归处如客,客处如归。”是其一生之写照。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蹇念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法专业期间,日本文部省颁布《关于准许清国人人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部分中国学生以为不合理,组织罢课,进而号召留学生集体回国,以示抗议。当时中国在日留学生七八千人。蹇念益以为此种行动有损国家,反对集体回国。于群情激愤之时,挺身而出,与江庸等发起组织维持会。经过冷静辩论,说服多数学生留下读书。当时,梁启超正在日本办《新民丛报》,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蹇念益比梁启超小3岁,因政治主张相近,结为莫逆之交。民国2年(1913年)2月,统一党与共和党又合并为进步党,蹇念益转入进步党,与梁启超更为接近,成为密友,常在一起共商要务。一时之间,梁启超的谋划,大多由蹇念益决断,故有“梁谋蹇断”之说。

  蹇念益担任河南财政监理官副职时,曾与回乡的袁世凯有过一面之谈,产生了袁世凯有“中于俗者深,又好自用,未足以语大计”的感觉,认为其不能成就大业。民国4年(1915年),袁世凯称帝活动越越烈。全国一片反对之声,蹇念益与蔡锷、梁启超密谋反袁,随后与蔡锷、梁启超、戴勘、王伯群、陈国祥、汤睿(一作叡)于天津密会,是为护国运动史上有名的“天津七人密会”,商讨反袁策略与具体办法。密会过后,蔡锷、戴敏、王伯群回昆明、贵阳,说服滇、黔军为基本力量;梁启超、汤睿(一作叡)去广东组军策应;蹇念益与陈国祥往返于京、沪间,传递信息,策动冯国璋于民国5年(1916年)四月通电声援护国军,逼袁退位。据后来担任中国银行总裁的冯耿光回忆说:“1915年,袁世凯欲图恢复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身为总统府顾问兼山东临城矿务局督办的冯耿光在天津恰遇中法实业银行董事王克敏,王遂邀冯去梁启超、蔡锷的同僚蹇念益处。蹇念益向冯耿光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要想反对帝制,‘必须北方军人中有人起来响应,这样,蔡锷的声势才能壮大;反对帝制的起义才能成功’。”意思就是要冯耿光南下劝说时任江苏都督、袁手下的大将之一冯国璋,早日表明反袁态度以逼袁尽早下台。冯国璋是冯耿光的老上司,曾提携过冯耿光。与蹇念益见面的当天,冯耿光便化装乘津浦线火车三等车南下,混迹于普通乘客之中,以躲避密探的侦查。下车后,不顾疲劳,立即与冯国璋联络:随后乘车到冯国璋居住的上将军府,与其秉烛夜谈。经过冯耿光的一番言辞,终于说动犹豫中的冯国璋。天明之际,冯国璋劝袁世凯退位的电报发出。袁世凯终在全国的反对声浪中忧惧而死,冯耿光在蹇念益的帮助下,为讨袁护国战争的胜利,尽到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人物《贵士名贤》)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