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清华中学创办人周诒春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清华中学创办人周诒春
周诒春,近现代著名教育家,贵州清华中学创办人、首任校长,贵州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清光绪八年(1883年)12月29日,出生于湖北汉口。祖籍安徽休宁。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周诒春以优异成绩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本科毕业,并担任教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就读。宣统年(1910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清政府举办的留学生考试,授进士。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周诒春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并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是年,任清华学校校长。民国10年(1921年)后,主持扩建北京图书馆、国际救灾委员会等机构工作,曾一度代理燕京大学校长职务。民国24年(1935年)任国民政府实业部次长。民国26年(1937年)12月至民国34年(1945年)1月,历任贵州省政府委员,贵州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贵州省农村合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参与筹组“贵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贵州银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农村部部长和卫生部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等。民国37年(1948年),举家迁居香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人迎回北京。1956年,作为为特邀委员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旋回上海居住。1958年8月,周诒春在上海病逝,享年75岁。
清华学堂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园创办的一所“游美预备学校”。后校名改称“清华学校”在北京清华校长兼教务长。民国2年(1913年)8月,周诒春继任校长,在清华前后服务近6年,任校长4年又3个月。他对清华所作的第一个大贡献,就是着眼务民族教育独立,最先提出把清华改办成独立大学的计划。民国5年(1918务)4月,周治春呈文外交部,请逐渐扩充学校,设立大学部,并拟出“期的清华大学建筑图样”,并积极进行物质方面的准备。清华大学后来的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就是当年由他主持筹划并动工兴建起来的。周诒春是清华“三育并进”教育方针的最早的倡导人,他曾说:今日之学生,宜着重德、智、体三育固矣。故周诒春对于三育以施教育之功,不遗余力。
民国26年(1937年)12月,吴鼎昌任贵州省政府主席,邀请周论春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农村合作委员会委员长,其后又兼财政厅厅长。他虽身在官场中,但心仍向往教育。恰好在这时,有几位清华校友决意要合力在后方创办一所中学,以解决涌向后方的广大青年的失学问题。他们本想在汉口创办一所学校,后又决定去贵州投奔老校长。次年初,他们的代表来到贵阳,见到周诒春,谈了他们的抱负和初步计划,得到周论春的热情帮助和主持,并把绝大部分公余时间投入学校筹建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准备,贵阳清华中学便于民国27年(1938年)5月1日正式开学。后校事发展,原校舍已远不敷支配,周诒春多方寻觅新址,很快就在贵阳郊区风景优美的花溪找到了一块基地。得到有关当局批准后,他一面募集资金,一面动工兴建校舍。同时,完备学校规章制度,加强师资阵容,购置教学设备,学校于民国28年(1939年)3月就全部迁入新址。
周诒春和教师们(多为清华校友)一起,坚持当年清华学校的办学方针,短时间内,就把清华中学建成为一所在全省中学中属上乘的学校。很快便声名远扬,不但招来当地的学生,而且还有许多从外地远道而来的学生。许多地方名人如革命家李达、爱国将领戴安澜、著名抗月将领陈明仁以及著名学者萨本栋、罗尔纲、吴泽霖等,都特地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贵阳来上清华中学,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也托友人把儿子梅荷琛、梅绍武由上海经香港送到贵阳来考清华中学。为办好这所学校,诒春花费了大量心血。当学校从贵阳转到花溪,周诒春每到星期日,早早的从贵阳来到花溪,视察学校或与师生谈话。每次总是下午很晚本回城里,风雨无阻,几无例外。在贵州7年多,绝大部分的公余时间和休假日都是在清华中学度过。
周诒春视贵阳清华中学为他的掌上明珠,他把清华老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字不移地定为清华中学的校训,把清华校歌谱定为清华中学的校歌谱,把清华校歌词套上清华中学的实际情况而定为校歌词。他实施了当年在清华行之有效的一套教育方针,继续强调:中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德、智、体、群、美五育全面发展。他经常向学生讲述他的道德观,主要内容是诚实、爱国、自立、合群、言而有信等。他像过去在清华学校那样,规定学生一律住校,即便家在附近者也不例外,认为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出身官宦或富有家庭的学生受一些不良影响。在校内,他不允许任何人因家庭有钱有势而表现优越感。学校为学生准备统一格式的收支账本、报账单以及信封、信纸等,规定学生从家里拿来的钱要如数记在账本上,花钱要一笔一笔地记清,并按时把账本拿给导师看。还要按时写家信报告一月的生活情况和从账本上抄录下来的报帐单,由导师过目后附在信里寄回给家长看。
周诒春对学校老师的要求也十分严格。首先严格保证教师水平,强调教师要教、学一致,不能胡乱代课,不合格的教师绝对不滥竽充数。清华中学教师的教学质量虽然很高,但薪水却低于一般学校。在建校伊始,学校便采取“包干制”,教师一律不拿薪水,由学校供给食宿,每月只发5元法币的津贴。迁校后改为薪金制,一般中学教师月薪八九十元,清华中学教师的薪金则分两种:创办学校时任教的清华校友每人每月只支40元,外聘教师最多也只有60或70元。在周诒春和教师们的影响下,学校逐步形成了一种“清华精神”;即提倡正义、勇敢、负责任、守纪律、爱校誉、爱集体的精神。校内各班级有班级的集体荣誉感,表现在各种比赛活动要争第一,但要诚实、公正,而且要互相监督,不出现有损集体荣誉的行为。在考试中,绝不允许作弊,一经发现一定开除学籍。学生们还制作了一根大杖,上面刻有校训,象征学校荣誉,由最高年级保管,学生会有权对行为严重损害校誉者,用大杖对其轻击一下,这是学生自己规定的最严厉的惩罚。每届学生毕业时,都要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其中有一个重要项目就是毕业班把大杖交授给下一个毕业班。作为一校之长的周诒春,一贯谦虚恭谨,他反对自我吹嘘。办贵阳清华中学时,规定不许向报刊投稿宣扬学校的成绩。清华中学的基建经费,大都是由他出面从各方面募集来的,如修建的学校礼堂,其中有一部分是用为吴鼎昌祝寿的名义向吴的友好募来的,故礼堂建成后周诒春提议命名为“达公楼”(时任贵州省政府主席吴鼎昌,字达铨)。校内教师建议,至少也应有一个建筑物命名为“寄公楼”,周诒春正颜说:“只要我在世一天,就不许用我的名字命名任何建筑”。在周诒春逝世多年后,现在的贵阳清华中学内,建立了一栋以周论春字号命名的图书馆--“寄梅图书馆”,在校史陈列室里,有周诒春的座半身塑像,是贵阳清华中学师生们对老校长的最好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