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戏曲票友节纪实:跨越山海 为戏痴狂
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18日电 (姚慧)“票友”是戏曲界的行话,是指会唱戏而不以专业演戏为生的爱好者。与一般的戏曲爱好者不同,他们不仅爱戏,也喜欢演戏,不仅为戏曲文化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为戏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8月初,“第七届全国戏曲票友节”在贵阳举行,汇聚了全国各地数百名京剧、越剧“票友”,怀着对戏曲的热爱,齐聚一堂;以戏交友,共同学习;登台表演,打造了一场戏曲文化的“全民盛宴”。
山海相逢票友盛会
全国戏曲票友节活动由贵州京剧院于2017年策划发起,是全国广大“票友”搭建展示才华、交流技艺、广交朋友的公益平台。本届活动延续“零费用”参与模式,通过京剧、越剧名段的清唱、彩唱,以及折子戏观摩及名家讲演等环节,加强了专业戏曲院团与各地“票友”们的积极互动。
陈妙群连续第七年来贵阳参加全国票友艺术节活动。今年66岁的她,是贵州遵义的一名退休工人技师,从小听“八大样板戏”长大的她,对京剧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愫。几十年来,她不仅通过线上线下寻求专业老师的教学和指导,学习了一些京剧的表演技巧,还获得了全国第六届“梨园杯”网络戏曲大奖赛银奖。
“有贵州京剧院的专业老师们给我们伴奏,演出时更起劲、更投入了!”舞台上,陈妙群在现代京剧《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折子戏中扮演“李奶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想通过这部戏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吾辈自强。”陈妙群激动地说。
同样着迷越剧的杨洁,是重庆的一家国企职工。18年时就加入了当地文化馆群星越剧团,一有机会就参加各种越剧演出活动。用杨洁的话说,30多年来,越剧已经成为她工作之余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次赴贵阳参加全国票友艺术节活动,杨洁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她参演的大戏《玉蜻蜓》和折子戏《情探·活捉》,向观众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还有她们对越剧的喜爱和热情。“能够站在如此专业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所爱所学,与全国各地的越迷票友们交流学习,很有意义。”
自2017年首届全国戏曲票友节开展以来,已累计有全国各地2500多名来自不同行业的“票友”因为热爱奔赴这场盛会,以热情的演绎表达着对中国戏曲文化的深情。
粉墨春秋经典新生
本届全国戏曲票友节活动自8月3日启幕,持续一周。活动期间,数百名“票友”们展示了京剧《红灯记》《贵妃醉酒》《牡丹亭》等近100段经典唱段,以及越剧《红楼梦·葬花》《梁祝·劝婚》《龙凤锁·借红灯》等30余段折子戏专场,演出还同步开展10余场大型线上直播,为观众打造了一场戏曲“全民盛会”。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活动中,“票友”们对演出剧目的选择具有明显的“经典化”倾向,《红灯记》《贵妃醉酒》《红楼梦》等作品多次在舞台上演出。正如汤显祖笔下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他们以满腔热情的表演,展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承载着传统美学的精髓,又赋予新的时代解读。
位于贵阳观山湖公园丛碧园的“戏曲游园会”,也是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票友”们身着戏服,在自然景观中即兴表演,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既能登台表演,又能感受贵州山水,这样的活动一举多得!”一位来自重庆的越剧“票友”感叹。
名家传艺薪火相传
本届活动还特邀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名家到场,为“票友”们开展“丛碧静越戏入佳境”越剧艺术交流讲·演。与单纯的讲座不同,名家们在演绎经典唱段的同时,穿插讲解越剧的声腔特点、表演程式和文化内涵,不仅搭建起了专业院团与“票友”之间的沟通桥梁,也为戏曲文化的活态传承探索出一条新路。
“名家们的倾囊相授,不仅提升了我们的艺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双向交流的渠道。”不少“票友”从中受益良多,纷纷表示,在本次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演员,还是观众,是学生,正如交流的主题“戏入佳境”,获得的不仅是演唱技巧的指导,更是对戏曲艺术精神的领悟。
成功举办七届,累计吸引全国“票友”2500余人参与,演出经典唱段2000余部(段),涵盖京剧、越剧等多个剧种,惠民观众5万余人次,全国戏曲票友节的持续举办,展现了这场民间文化活动的旺盛生命力。贵州京剧院以专业组织能力搭建公益平台,既满足了票友的艺术追求,也推动了传统戏曲的普及。(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