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中国营造学社的创立者朱启铃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中国营造学社的创立者朱启铃
朱启铃(1872—1964),谱名启纶,字桂辛,自号蠖公。贵州紫江(今贵阳市开阳县)人。 民国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中国古建筑学奠基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是一个集政治家、 实业家、收藏家、出版家及学人于一 身的传奇人物。
清同治十一年(1872 ),朱启铃生于河南信阳,其终身自诩 “贵州紫江朱启铃”。其原籍江西新余,祖上于清康熙间迁居贵州,到朱启铃已是第七代。其父早逝,朱启铃随母亲依靠外祖父生活,受教于三姨父瞿鸿,受其影响和提携最大。
朱启铃一生经历清后期、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自清光绪十九 年(1893 )步入仕途,直至1921年脱离政坛,致力实业建设和开发,同时搜 集历史文献及整理,并进行个人著述。
清宣统二年(1910 ),徐世昌任邮传部尚书兼津浦铁路督办大臣,其推荐朱启铃任津浦铁路北段督办。朱启铃开始从事实业建设,并充分显示出他的实 干精神和办事才能。1916年,朱启铃代徐世昌任中兴煤矿公司董事长,成为近代著名企业中兴公司的实际领导者。该公司前身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官督商办的山东峰县中兴矿局,20余年后成为中兴煤矿公司。1912年,中兴公司与津浦津路局签订互惠运煤合同,虽获益巨大,但矿难不断。 1916年,朱启铃代行董事长职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主持制定了 《中兴煤矿公司 章程》 等规章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几年内就使该公司成为中国第三大煤矿公司。次年,朱启铃又被选为总经理。至1928年,公司发展成为规模宏大的,多种经营的实业,先后开办了中兴轮船公司等10余家企业。七七事变后,朱启铃拒绝做亡国奴,并与日伪周旋,始终保持民族气节。抗战期间,中兴煤矿公司始终未被伪政府有效利用。
在兴办实业上,朱启铃投资了交通、新华、汇业、盐业、金城等银行,永利盐号,怡和、永安、裕元纱厂,上海水电公司,光华公司,大成及华成盐业公司,启新洋灰 (水泥)公司, 华宁矿业公司,北京电气公司,震华制造电气机械公司,开滦煤矿,开源垦殖公司,五一公司,合兴造林公司等企业。
1949年中,解放大军打过长江,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通过章士钊致信时任中兴轮船公司董事长的朱启铃,劝他留在大陆。他欣然接受,遂留在大陆,并与公司常务董事张叔诚、黎绍基、周叔廉、唐伯文等商议,决定将公司在香港营运的10余艘轮船、9艘货轮调回大陆,为新中国的航运事业作出贡献。
朱启铃是对北京旧城做科学规划,并进行最大规模改造的第一人,被尊为“北京城近代化的开创者”。他在任内务总长兼京师市政督办时,就聘请外国建筑 师罗斯凯格尔制定北京局部改造方案,同时,出资整修坐落在樱桃斜街的贵州会馆。
朱启铃对北京的改造计划始于1913 年。他发现社稷坛这座皇家园林已经完全荒废,于是萌发了将之开辟为北京第一座公园的想法。次年,朱启铃即发 动北京绅士、商人捐款,利用城内各处拆除的建筑材料,将社稷坛修整、改建,开辟为公园并对外开放,以方便民间开展各项文化娱乐活动, 并命名为 “中央公园” (今中山公园 )。此后,中央公园成为北京城内最早开放的一所公园,园内还逐渐修整了四宜轩、唐花坞、水榭、来今雨轩、习礼亭、格言亭、投壶亭、迎晖亭和兰亭八柱等景点。在开辟中央公园的同时, 朱启铃认识到有必要 对北京旧城进行一次全面的、有秩序的改造。他向袁世凯递交的 《修改京师前三门城埂工程呈》获得批准,得到袁世凯的授权和支持,并授予他一把特制银镐,准其 “拆去旧城第一砖,使交通永便”。有此授权,朱启铃便立即设立京都市政公所,亲自兼任市政督办,主管和主持北京城市建设和规划,1915年6月16日,正阳门改造开工典礼上,朱启铃手持银镐,刨下了第一块城砖,启动了北京首次旧城改造工程。正阳门的改造打通了北京城的中西轴线,为北京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朱启铃先后主持完成了辟北京西苑为新华门,拆旧街千步廊为天安门广场,拆掉皇城城垣,改造与打通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子大街,开通了京城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建北京环城铁路及东西火车站,改造前门城垣,推进南城香厂新市区规划建设等重大工程。朱启铃对北京旧城 进行的富有成效的改造和建设,不是盲目地乱拆乱建,而是作为一名古建筑学者有计划、科学地修整和改建。1914年,朱启铃在紫禁城内开办古物陈列所,在咸安宫旧址新建了文物库房,保存历代留下的文物。他所创办的古物陈列所基本具备了后来故宫博物院保管、修复、展览的功能。1946年,古物陈列所和 故宫博物院合而为一,统称故宫博物院。朱启铃为故宫博物院的开拓、建设、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朱启铃主持北京旧城改造时,曾筹措资金对紫禁城等进行实测,委托梁思成的弟子张傅率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学生对南起前门,北至钟楼,包括天安门、端门、紫禁城四门、角楼、故宫三大殿、钦安殿和鼓楼等北京中轴线上主要建筑,以及太庙和社稷坛两组古建筑群进行了精密测绘,制成数百幅精密图纸,为北京留下了首批珍贵的古建筑实测资料。该项工作历时4年,于1944年完成, 此举保存了大量故宫及北京古建筑资料,为以后的维修保护奠定了基础,朱启铃为之作出极大贡献。
朱启铃在修整改造北京旧城、皇家林园和一些古建筑时,积累了很多中国古建筑方面的知识, 增强了他对古建筑的浓厚兴趣。这方面,他最重要的贡献 就是创立中国营造学社,并带领当时中国古建筑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中国的古建筑学及其研究竭尽全力。
1919年,朱启铃在南京江南图书馆发现宋人李诫所著 《营造法式》钞本,便对这部中国古代建筑专著十分珍视,他借出该书,出资由商务印书馆影印、校订后于 1925年正式出版。《营造法式》 以宋残叶版式和大小刻版印行,成为公认的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范本,为古建筑研究人员和建筑工匠提供了形象的感性认识材料,至今一直为国内外建筑界所重视。1928年,朱启铃在北京倡导成立中国营造学社,收集、整理、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工艺美术文献,专门撰写了 《营造学社缘起》 , 向社会明确营造学社的研究及工作方向。1930年2月16日,中国营造学社正式成立,朱启铃亲任社长,著名学者李四光、陈垣、李济、马衡、叶瀚等及建筑界名流应邀加入。此后,他又先后聘请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主持营造学社法式部和文献部的工作,大大推动了营造学社 的工作。
著名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北戴河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朱启铃。1916年夏,朱启铃第一次来到北戴河时,就深刻认识到北戴河是中国的,中国人有必要先 组织起来以“争主权,拒外人”,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海滨地区。1918年7月,他发起组织北戴河海滨公益会,出任会长,负责海滨的地方公益事业以及市政管理、建筑规划、税务收支、 开发建设等事宜。朱启铃带头捐赠大洋1000元, 之后全国政要及实业界人士在10年间的捐款达到44000余元,朱启铃个人捐 款捐物折算后也有 20000余元。 朱启铃利用这些资金, 主持修建长达22公里的道路 36 条;新建桥梁、涵洞 160余座; 新建医院一所、小学一所和莲花石 公园; 在海边修建了三处游泳场; 设苗圃、引良种、种树50余万株;还设立了邮局、电报局和自来水厂等公用设施,并重新整修了当地的名胜古迹。朱启铃 及公益会集海滨的建设、行政、治安、环保于一体的举措,为后来的北戴河海滨发展成为现代化城镇和北方最大的旅游避暑胜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朱启铃每年“暑期必往”,他与北戴河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在联峰山买下一块地,建成别墅一座,名之“天小筑”,并在别墅的附近选了一块吉地作为朱家的堂地,准备百年后埋骨于此。
1999年,为表彰朱启铃开发北戴河的贡献,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办公厅批准,由朱氏海内外亲友集资,在北戴河联峰山朱家坟内建起了一座 “蠖公亭”, 亭内竖朱启铃半身铜像一座, 石亭古朴典雅,铜像庄严肃穆。亭子东侧立有秦皇岛市及北戴河区人民政府为纪念北戴河海滨开发奠基人朱启铃的《蠖公亭记》石刻碑记。
朱启铃一生注重实学,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收藏家、出版家,校刊编印的古籍文献和个人撰著丰富,种类繁多,计编印的文献有《营造法式》 《园治》 《梓人遗制》 《燕几图》 《蝶几谱》 《医几图》 《霖饰录》 《工段营造录》 《元 大都宫苑图考》 《营造算例》 《牌楼算例》 《清式营造则例》 《清内府藏刻丝 绣书画录》 《清内府刻丝书画考》 《清内府刺绣书画考》 《哲匠录》 《李仲明 营造法式》《漆书》《清钦定工部工程做法》;个人著述有《存素堂丝绣丛刊》《存 素堂入藏图书河渠之部目录》 《女红传征略》 《丝绣笔记》 《蠖园文存》和《紫 江朱氏家乘》 (稿本 ) ; 主持出版有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撰写 《修改京师 前三门城埂工程呈》 《中国营造学社缘起》 《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讲词》 《王 府井大街之今昔》 《同治重修圆明园始末》 《元大都宫苑图考》 (与阐铎合作) 等文。他收集整理的有关贵州人和事的资料有《贵州碑传集》 、《黔南丛书》(第八辑中的 《陶楼诗钞》油印本) 、《杨剑潭先生遗诗》 、《芋香馆诗》 , 乾隆《开州志稿》 , 民国《开州志稿》 《开州志补集》 《黔南游官诗文征》 《存素堂入藏黔籍之部目录》 (著录黔人文献有400余种 )。
1950年, 朱启铃将其收藏的明朝岐阳王李文忠家传文物 56件捐给国家,其中《吴王墨救》 《张三丰画像》《平番得胜图》等均属国宝。1953年,他又一次向北京图书馆捐赠了《周易正义》等619部图书, 以及 《孙文恭公遗书》等 689部贵州地方文献。 他还先后将其大量藏书、手稿捐献给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古代建筑修整所和贵州省图书馆。1964年2月,朱启铃因病逝世,享年92 岁,葬于北京八宝山公墓。(资料整理自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人物《贵士名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