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明末重臣郑逢元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明末重臣郑逢元
郑逢元,明末重臣,隐士、诗人,终官南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字天虞,又字天瑜,法名天问。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湖广平溪卫(今贵州玉屏县人)。主籍山东东昌,人黔始祖郑忠,永乐初以军功授平溪卫掌印指挥使世袭,诰封怀远将军,遂家焉。郑逢元为郑氏人黔第九代,“幼聪颖,警敏沉厚”“至孝性成”。天启中,江西进贤人熊明遇(字良儒,号坛石),被宦官魏忠贤所陷,谪贬至平溪卫,初见郑逢元,即对他的言行感到惊异,认为他是辅佐帝王公卿一类的人才。便很欣赏他,“于诸生中授诗文法”,与他经常谈论诗词文章,亲密无间。崇祯六年(1633年),郑逢元参加乡试中举,时年20岁。为了赡养父母,只得中断学业,到务川县任教谕。他讲课时奖勤罚懒,育才有方,培养了一批地方才俊。崇祯十年(1637年),农民起义烽烟遍起,攻城略地,势不可遏。湖广巡抚王聚奎上书举荐郑逢元,提拔他出任衡州(今衡阳)同知,任上,协助平息动乱后擢升衡州知府,有政绩。十六年(1643年),“以平贼守城功升副使,寻加参政,监滇、黔、楚、蜀、粤五省军”。明亡后,郑逢元依南明唐王,晋升太仆寺卿。唐王死后,桂王在广西桂林称帝,年号永历,召其至,命监督羽林,不久转太常寺卿,晋升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总督滇、黔、楚、蜀军务。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以保黔功加封尚书、左都御史”。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逢元父病亡,葬父于余庆县城南,并奉养老母于蒲村。与至交好友钱邦芑及禅林高僧语嵩大师等交往,杜门不出。永历九年(清顺治十六年,1655年)李定 国迎永历皇帝到滇南,特召郑逢元,“授礼部尚书,仍兼兵部,参与机务”。清康期元年(1662年),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杀害于昆明,郑逢元“遂祝发于镇之宝台山,法号天问和尚”。
郑逢元所著诗文多散失,仅存晚年归隐后所作诗集《谷口集》传世,另《黔诗纪略》改其诗18首。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他曾主纂《平溪卫志》,为今贵州省铜仁地区玉屏县第一部地方志。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郑逢元逝世,享年76岁。归葬今岑巩县大有镇茂龙村塘北象形坡山腰、思州府学教授、贵筑人黄喜谷曾撰写《尚书郑公传》,称具“生平忠孝大节,实足壮山河之气,与日月争光”;《思州府志》称郑逢元“德功并立,忠孝两全,可谓黔楚之芳型”。
崇祯十年(1637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湖广也不例外。郑逢元得湖广巡抚举荐,出任衡州(今衡阳)同知,协助知府平息动乱。他走马上任,“一切公私巨细之务,无不历剔而振举,贤声益著”。后“衡永间土贼纷起”,但其时衡州“三百年武备废弛”,不能遏制。郑逢元即审时度势,不拘一格降人才,将武艺高强之人选拔出来充任士官,积极“训练乡勇,扼要设伏”,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不出半年之久,“悉扫平之”,“辖境一带尽平余孽,地方安宁”。自此,名声大振,经督抚上报,得朝廷重用,提任衡州知府。崇祯十六年(1643年),朝廷升任郑逢元为监军副使,在湖广总督何腾蛟统领下在湖湘一带抗敌。不久加参政,并监滇、黔、楚、蜀、粤五省军务。郑逢元知恩报国,与各地将领齐心协力,全部荡平所有叛乱,保障了西南一方安宁。督师张同敞将其事迹上奏,以“保黔第一功”举荐,晋升为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孙可望占据贵州,自称秦王,欲招揽南明文臣武将为己用,多次盛邀郑逢元,并强迫起用,郑逢元均婉言谢辞。永历皇帝到贵州安隆(今安龙)后,召郑逢元复出,授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并派他与兵部尚书程源到贵阳,说服孙可 望一起抗清。孙可望坚不愿意,二人遭孙可望囚禁。但他们终以南明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安危,希望日久能劝解、调和孙可望与南明朝间隔阂,同仇敌忾。永历十年(1656年),永历皇帝与南明朝廷多次欲与孙可望联合抗清,仁至义尽,但最终无果。期间,原大西军李定国及多数将士,反对孙可望之行为,助明君臣挫败孙可望篡位阴谋。永历十一年(1657年),被孙可望软禁的程源、郑逢元及钱邦芑登出困,前往昆明,觐见永历皇帝,论功行赏,郑逢元擢升礼部如尚业书兼共兵部尚书,得以参与军国大事。永历十三年(1659年)各个方面形势对南明政权来说极为艰辛,永历皇帝及李定国、郑逢元等已不能坚持与强大的清军对抗。三年后,南明最后一个政权随着永历皇帝的被杀,终于灭亡。永历十六年(1662年)初夏,郑逢元结束云贵川的漫游生活,人云南宝台山出家为僧,引屈原《天问》之意,问及自然、社会、人生,规劝统治者举贤任能,接受历史教训,自号“天问和尚”。并以“明朝故臣为由,决不仕清”,归隐田园,孝养老母,潜心佛学,“尝有诗自述己志,隐然以陶渊明自居”,直至辞世。
郑逢元一生清贫,喜好著诗,归田隐居后,又写下大量诗词歌赋、 碑记铭文,可惜十不存一,只有《谷口集》一部传世。其诗多为关心民生疾苦,抨击官场黑暗,为黎民百姓呼吁呐喊之内容,心境凄切,落笔成殇。他曾写下《由思州过余庆告坟》七言长诗,以总结自己一生的轨迹。在余庆蒲村,他白天耕种,晚上与钱邦芑、语嵩诗词唱和,也常常给当地百姓讲学,致使蒲村及周边学风渐盛。郑逢元曾在当地名胜万卷书岩题诗一首:“何年万轴置崖中,下有澄潭照影丰。龙书一时读未尽,携来仍堕水晶宫。”他曾在思州(今岑巩)茂龙塘居住过,写有《茂龙塘故事》一诗,展示了他的文化底蕴和骨气。诗曰:“山水多情笑我迟,狂吟随景快人思。溪翻急湍凫依渚,花发幽香蝶绕篱。苍鼠窜梁窥燕子,饥鹰穿水掠鱼儿。闲愁尽付风吹去,漫拥长竿钓碧漪。”(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