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崇祯年间平定贵州奢、安叛乱主帅朱燮元

  朱燮元,明天启、崇祯年间平定贵州奢、安叛乱主帅,政治家、军事家,终官兵部尚书。原名懋赏,字懋和,号恒岳、冲岳、石芝。生于嘉靖 四十五年(1566年),浙江山阴(今绍兴县安昌镇)白洋村人。万历十三 年(1585年)中举,曾应绍兴知府萧良干之邀,入署授诸子书凡二载。二十年(1592年)成进士。历任大理寺评事、苏州知府、川南道、陕西按 察使。三十五年(1607年),因父母年高,辞官归里,侍养双亲十载。四十四年(1616年),起用,历任陕西按察使、四川右布政使。天启元年 (1621年),升四川左布政使,后平定永宁土司奢崇明乱,以平乱功,加 少保进少师。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奢崇明联合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 再次起兵犯黔。贵州巡抚战败。朝廷又命朱燮元主征,加兵部尚书兼督贵 州、云南、广西诸军务,赐尚方剑,进师水西,斩奢崇明、安邦彦,西南平复。后以功进少保,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后加少师、左柱国。

  朱燮元著有《督蜀疏草》十二卷、《蜀事纪略》 一卷、《朱襄毅疏 草》十二卷、《朱少师奏疏》八卷。

  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朱燮元逝世于贵州任上,终年73岁。 “赐祭九坛,遣官视葬”,初谥襄毅,后改谥忠定。

  朱燮元刚正不阿,孤忠大义。时太监魏忠贤擅权,满朝文武大臣, 多数竭尽奉承。督抚奏事,大小功劳也要算上魏忠贤。但朱燮元则不然,他上疏从不这样。故史书赞其“宁失封侯而决不归功权阉”,“孤忠大义 压倒时辈”。在任职地方官时,政绩卓著,并不惧地方豪强。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后授大理评事,审理各地案狱。时有一山西豪绅刘申横行乡里,暴营人命,牵连多人。事发后,案洗10年的不到解决。朱燮元受理此案,不为权贵所请,详细审查,最终断决此案,平反昭雪者300余人。后出任苏州,所属官史在财政服税中多有漏弊和食污。朱整元到后,“乃于府库中编列各县名,凡邑赋输至者,即令该县官入库,自行封识干 其藏。及支解进京,仍令某官自开发而无纤毫涉府吏之手。属邑自此也绝无借漏耗之名多取于民者”。二十九年(1601年),苏州矿税使孙隆横征暴敛,激起以葛成为首的万余名纺织工人群起抗暴。其时朱燮元已升任川南道,正准备启程。下面各级官吏“惊慌失措,飞檄请燮元平乱”。朱燮元义不容辞,积极协助,并以“兵以御外寇者”为由,反对用兵镇压,而 以“恩义劝谕解散,为首者葛成挺身投案”,平息了这次事件。

  朱燮元最主要的功绩是指挥平定了祸乱西南多年的奢崇明、安邦彦之乱。天启元年(1621年),永宁土司奢崇明举兵反明,杀死四川巡抚徐 可求等军政官员20余人,分四路进击,占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 义,连破41个州县。之后,其子奢寅率军数万向成都进发,先后攻陷富 顺、内江、资阳、简州(今四川简阳)、新都、龙泉(今四川成都东南附 近)。10月18日,集中兵力包围成都。时任四川右布政使的朱燮元受命治 军,急调石柱宣慰司(今四川石柱)、龙安府(今四川平武)等地官军人 援固守。不久,升四川巡抚,率各路军兵从10月至12月,经大小百余战消灭叛军万余,收复遵义、绥阳、湄潭、桐梓、乌江(原属四川)等地。 二年(1622年)正月,朱燮元在成都城下,大败奢崇明,成都解围。官军 乘胜追击,收复资阳、内江、简州、泸州等40余州县,奢崇明父子退往永宁 ( 今 四 川 叙 水 西 南 ) 。是月28日 ,朱燮元收 复重庆 。三年( 1623年)春,朱燮元集中兵力,直捣永宁,连战皆捷,攻克永宁、蔺州(今四川古蔺),奢崇明父子率余部败退水西龙场(四川叙水东南,今属宽州)客仲坝,遂勾结水西安邦彦,复犯遵义、永宁,被官兵击败。

  先是,奢崇明叛乱,贵州水西土官安邦彦素怀异志,乘机以援川为名,于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率军2万,攻占毕节。四川东川(今云 南会泽)、云南沾益(今云南宣威)、贵州洪边(今贵州开阳)等地土官 纷起响应。叛军先后分兵攻陷安顺、平坝、沾益、龙里、瓮安、偏桥(今 贵州施秉)、沅州(今湖南芷江)、普安(今贵州盘县)、安南(今贵州 晴隆)等地,切断了官军援路及滇黔通路。是月九日,安邦彦率军包围贵 阳,朝野为之震动。贵阳被围,援绝粮断。十一月底,贵州巡抚王三善率 军分兵三路,出敌不意,连战皆捷,斩叛军万余人。十二月,贵阳解围, 安邦彦退守陆广河,王三善进军水西。三年(1623年)一月,安邦彦联合 永宁奢崇明和乌撒土官安效良,在陆广、鸭池大败官军,双方再战至十月,王三善率军渡陆广河,斩叛军18000余人,直捣大方。安邦彦之侄水西 宣慰使安位弃走,安邦彦逃窜织金。四年(1624年)正月,王三善因后援不继,粮饷断绝退兵,遭叛军追击遇害。十一月,安邦彦率兵再与贵州巡 抚蔡复一、王作战,屡败。六年(1626年)三月,安邦彦率军数万人犯 威清(今贵州清镇),威胁贵阳,结果大败,回到水西。后经两年多休养生息,蓄积力量,兵力发展到10万余人。

  崇祯元年(1628年)六月,明廷起用朱燮元为兵部尚书,总督云、贵、川、湖、广西军务兼贵州巡抚,招流移,广开垦,恢复经济;据险 要,立营垒,充实军伍。二年(1629年)四月,朱燮元遣兵收复赤水卫 (今四川赤水河),揭开了与奢崇明、安邦彦决战序幕。8月,安邦彦分兵 守陆广、鸭池、三岔等要地,并进逼遵义,与奢崇明合兵10万进击赤水。朱燮元利用安邦彦恃勇好胜的弱点,采取“四面迭攻,渐次荡涤”的作战方针,设计将其从易守难攻的水西地区诱至永宁一带进行决战。朱燮元授 计诱其至永宁一带,经过100多天酌围剿,大败叛军,安邦彦、奢崇明战死。此役,共击毙叛军27900余人,俘获12600余人;明军阵亡2680余人,伤者194人,史称“永宁之战”。奢崇明、安邦彦叛乱的平定,消灭了明西南两大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贵州水西“奢安之乱”的平定,“使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积贫积弱的 封建王朝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统治时期”,且对贵州乃至西南的稳定创造、个较为宽松的条件。朱燮元在战后为巩固贵州局势,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还陆续提出一些稳定人心、巩固统治的建议。他在《督黔省善后事宜疏》中写道:“沿河要塞,臣筑城三十六所,近控蛮苗,远联滇蜀”,“大渡 要隘,俱筑七新城,列兵据守”,并在清镇的镇西卫等地修筑34座城池, 以防“各酋会聚”,断却“水西贼无复有犷而饮马者”之愿望。崇祯十年(1637年),安位死后,其所属各部落酋长皆献地纳土,朱燮元认为这种情况不妥,乃向朝廷建议“分水西地,授之酋长及有功汉人,咸俾世守”,并指出这一建议的九个好处:“不设郡县置军卫,因其故俗,土汉 相安,便一。地益垦辟,聚落日繁,经界既正,土酋不得侵轶民地,便 二。黔地荒确,仰给外邦,今自食其地,省转输劳,便三。有功将士,酬 以金则国币方匮,酬以爵则名器将轻,踢以土田,于国无损,便四。既世 其土,各图久远,为子孙计,反侧不生,便五。大小相维,轻重相制,无事易以安,有事易以制,便六。训农治兵,耀武河上,俾贼遗孽不敢窥伺,便七。军民愿耕者给田,且耕且守,卫所自实,无勾军之累,便八。军耕抵响,民耕输粮,以屯课耕,不据其籍,以耕聚人,不世其伍,便九。”奏疏送达朝廷,得到崇祯皇帝认可施行。

  自天启元年(1621年)至崇祯二年(1629)年,明军用8年时间,平定了奢、安叛乱,四川、贵州两省官员如王三善等竭尽全力,甚至牺牲性命,取得先期胜利。最后由朱燮元统率大军,于永宁一战,彻底大败叛军,奢、安站死而结束这一战事。此役,朱燮元居功甚伟,其“以文官而统率士卒,用谋略而击败顽酋”。此役,成就一代儒将,其功绩名垂西南。(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