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乾隆年间治水专家陈法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乾隆年间治水专家陈法
陈法,清乾隆年间著名学者、诗人,治水专家,终官江南大名道。字世垂,号圣泉,晚自号定斋。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贵州安平(今平坝县)白云庄人。祖籍江南扬州府江都县(今扬州市江都区),人黔始祖陈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傅友德征南大军,挺进云贵。
在平定普黑后,以军功授昭信校尉。洪武十八年(1385年)致仕,加赐平坝卫左所百户,遂占籍平坝居家焉。陈旺后代,一直世袭百户,子弟有人学充贡生者,有任学官教谕或知县者,不乏其人。陈法祖父陈祥士,清顺治中曾官四川庆符知县,后擢兵部员外郎。父陈恭锡,字逊庵,陈祥士五子,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乡试举人,曾官直隶丰润知县,敕封文林郎;妻谭氏,本县槎头堡曾任云南曲靖知府谭端女,赦封儒人。陈恭锡生有三子,长即陈法,次陈浩,三陈澄。陈法有三子,长曰符升,字允中,生于白云庄;次曰庆升,字来章,生于京师。乾隆十三年(1748年)举进士,入翰林,官至巡视通州漕务;季曰昭升,早夭于京。陈法与子陈庆升,陈庆升子陈若畴,都曾参加科考,相继登科成进士,陈法与其子陈庆升又均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检讨,故传“祖孙四进士,父子两翰林”的佳话。另,陈法有女陈淑秀,字昭阳,又字玉芳,为黔中有数才女,作有《玉芳亭诗集》。道光时恽珠所编《国朝闺秀正始集》称陈淑秀“雅擅诗名,实为黔中翘楚”
陈法出生于白云庄世居老屋。6岁人塾开蒙,12岁应童子试夺冠,得贵州提督学政山东德州人孙勷与本县知县嘉奖。次年正式人安平县学就读。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人提学署直接受孙教读。五十二年(1713年),中贵州乡试第二名举人,习称亚元。此年朝廷开特科,乡试在春季举行。是年秋闱,陈法举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以光椂大夫、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掞为座师。是时,陈法在馆阁与同榜孙嘉淦、李元直皆闻名于世,时人目之为“三异人”。五十六年(1717年),充顺天乡试房考官。是年,陕西人刘荫枢擢任贵州巡抚,闻贵州人陈法学行声名,曾致书邀其回黔任职。陈法婉词谢绝,未就。次年,以翰林院检讨充会试同考官。康熙六十年(1721年),父陈恭锡卒于丰润任上,举丧,丁父忧回黔。
雍正元年(1723年),“特旨,举林才堪部务者”,以胜任各部事务。陈法得以应荐,改任刑部河南司郎中。时朝中有一权贵欲召引陈法作其“家庭教师”,陈法认为此人阴狠不可侍,因此不为其所动,婉言辞之。不出陈法所料,此权贵后见罪终败,出其门者,多受牵连,在所难免。时人皆谓陈法有知人识人之明,倍加赞评。陈法在刑部任职期间,与江苏法医学家徐大椿结交,二人对《周易》尤为有兴,常切磋砥砺。雍正三年(1725年)冬,陈法告假还归故里。值同年友福建晋江人颜仪凤任安平知县事。颜悉心地方文教,增修安平县学。另陈法的同年贵州学政王志山专撰《重修安平学记》。陈法常与之交流,深表敬意。雍正八年(1730年),陈法授直隶顺德知府。因事去职,“引疾归里”。乾隆初,授山东登州知府。政绩卓异,得时任兵部尚书的甘汝来疏荐“宜大用”,擢升河东运河兵备道。乾隆五年(1740年),护理总河。
乾隆八年(1743年),适淮扬监司缺额,两江总督尹继善、东河总督白钟山,极力向乾隆皇帝举荐,认为陈法是最合适的人选。七月,得旨,调任淮扬。当是时,陈法广得人缘,两淮盐政吉庆,首与陈法结交,情深谊笃。淮扬转运使朱近堂,更与陈法友善。就连大学问家诗人袁枚,在知沐阳时,也执下官礼拜谒陈法。乾隆十年(1745年),调任大名道。次年,革职,发配至十六军台(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效力。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十三日,陈法以四匹骆驼承载数万卷图书,从京师出居庸关,经宜化、大同、归化,直达军台戍守。在军台的艰苦岁月中,仍笔耕不辍,吟咏自娱,潜心著述。乾隆十四年(1749年),得白钟山冤辨,陈法亦得旨赐归。八月离军台,九月抵张家口,旋即人京,住彰仪门外旅舍。是年十月,母谭氏卒于平坝白云庄。陈法闻讣,即以丁母忧返回白云庄,料理母亲丧事。是年,朝廷诏举《经》学,陈宏谋(广西桂林人,字汝咨,号榕门,曾任江苏按察使、湖南巡抚、云南布政使、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大力举荐陈法“堪充大任”,但此时陈法已无意宦途,于是陈宏谋大书“真品实学”大匾一方以赠。
乾隆十七年(1752年),陈法守孝服阕。是时朱近堂正在贵州布政使司任上,即礼聘陈法主贵山书院讲席。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陈法告假前往湘省垣长沙探视二弟陈浩病。陈宏谋住吴门(今苏州),特邀陈法至署院讲论陆(九渊)王(阳明)之学。同时,陈宏谋为其《醒心集》作序。陈法又与徐大椿在陈宏谋署会晤,“交谊更笃”。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陈浩至吴门迎陈法回,陈宏谋作《送陈定斋先生序》以赠,并捐俸梓版《易笺》。第二年,陈宏谋复迎陈法至署,陈宏谋为其《易笺》作序,徐大椿也作《送陈圣泉先生道情》相赠。是年仲秋,陈法回黔,仍主贵山书院。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刘藻任云贵总督兼署贵州巡抚,到书院拜谒陈法,“视其年事已高,劳顿甚钜”,遂请调云南五华书院主讲席的福建人张甄陶前来,代陈法主贵山书院讲席。陈法遂告老居家,以诗文自娱。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腊月初六,陈法逝世于白云庄老屋,享年75岁。归葬城南刑江河畔赵家庄团坡(今高瓦)。张甄陶撰祭文,赞之为“经人两师”,陪祀贵阳尹道真先生祠。是年贵山书院学子为感师恩,自动组织“陈公会”,定于每年八月二十四日陈法生日,在书院举行隆重的纪念会,缅怀陈法对贵山书院教育事业的不朽功德。道光年间,安平知县刘祖宪请准入祀本县乡贤祠。
陈法一生著述宏富,其诗集有《近侍集》《应制集》《出守集》《游览集》《宦游记》《出塞集》《自干集》《内心斋诗集》《犹存集》;《明辨录》十章,《河干问答》十二章,《易笺》八卷,《塞外纪程》一卷;作《黔论》,集课诸生文稿20余篇,汇称《敬和堂文稿》,陈宏谋作序。现由平坝县政协与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收集整理,重新点校,成《陈法诗文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于2011年10月正式出版,刊行于世。
陈法“居官为政,以教养为先,兴利除弊,力挽颓风,公牍文告皆手治情词恳款,既久,人犹感诵之,”其为官多处,均政绩卓著,刚直不阿,勇于承担责任。雍正七年(1729年),以在籍候选官,得御史李元直极力推荐其文学节操,蒙雍正皇帝直接召见、首肯。即授直隶顺德知府。陈法甫到任,即革除弊政,先行在各乡设立乡长制,推行保甲法以靖地方安宁。同时振兴地方基层教育,广兴学建校,培育人才,移风易俗。会同唐山县令赵杲,一举拆毁若干山林寺庙,改建成义学十余所。此事引起了一些寺庙僧徒和愚昧民众、乡绅的不满,联合向上“告状”。结果县令赵杲被革职,陈法也因此而去职“引疾归里”,潜心著述。乾隆皇帝即位,有意广进贤达。时任吏部侍郎孙嘉淦、礼部尚书任兰枝,极力向乾隆帝推荐才华出众的陈法,又得授山东登州知府。下车伊始,即亲制文告,销弥盗贼,惩治奸恶。同时整肃吏治,倡导严正,清黔贪腐,民生大悦。由于治登州政绩卓异,兵部尚书甘汝来疏荐“宜大用”,得乾隆皇帝准允,擢升河东运河兵备道,与白钟山、顾琮、高斌等大员共事河务。时有学者李穆堂著《志学篇》,阐发“陆、王心学”大旨。陈法得识,即著《明辨录》十章,旨在辨朱(熹)、陆(九渊)异同,广为当时学界所重,将其与陆稼书所著的《王学质疑》比肩并称。
乾隆五年(1740年),陈法在护理总河任上,与陈宏谋合勘漳河,深得陈宏谋信赖。当陈宏谋署江宁布政使时,又一次疏荐陈法的“治世才能”。漕运总督顾琮,也直接对乾隆皇帝上言,认为陈法在顺德推行的保甲法,“得古今繁简之宜”,建议在全国各地普遍施行。乾隆十年(1745年)六月,黄淮地区暴雨,两河水势暴涨。旋即陈家浦堤决口,沿河州县泛滥成灾。漕运总督顾琮主张筑长堤束水势,而高斌等则主张先堵塞决口。清政府采纳高斌等人的建议。由河督白钟山主其事,陈法一直参与在治河抢险的工程中。至十一月,治理口竣工,陈法已疲惫不堪,可谓“积劳成疾”。于是向两江总督请求援例告归,已被批准。但又奉旨调任江南大名道员。到大名不久的第二年春,河工突然“议论”风起,形势不稳。于是御史杨开上疏弹劾河督白钟山,乾隆皇帝命高斌、尹继善查办处理此事件。结果召白钟山至京师下狱,并没收其资产以作赔偿。陈法在大名得知此事,念及与白钟山共事之情,“不可使独受谴,牒部科自引咎,且为钟山辩析”,主动上疏,一为白钟山鸣冤辩白,再则主动引咎自责。结果“部议,革职”,发配至十六军台(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效力。
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陈法以四匹骆驼承载数万卷图书,从京师出居庸关,经宣化、大同、归化,直达军台戍守。对此逆境,陈法乐观以对,对陈宏谋说:“荷戈塞外,于份为宜。”无丝毫悲愤哀戚之色。在军台的艰苦岁月中,仍笔耕不辍,吟咏自娱,潜心著述。军台素缺水,居住人畜饮用水,多赴百里之外汲取,艰苦异常。陈法以自己多年治水的经验和水利科学知识,亲赴周边勘查,找方便的地下水源。待得到比较准确的信息后,即命工打井开凿,不出所料,果得清泉。军台周边民众,无不额首称庆,感恩戴德。为不忘陈法的恩情、功德,将其水井直接名之曰“陈公井”
陈法除文章诗词外,潜心研究《周易》,程朱理学,从事地方教育。乾隆十七年(1752年),陈法守孝服阕满,受贵州布政使朱近堂礼聘、主讲贵山书院。甫到书院,即进行全面整饬,励志学子,亲自制定《学约》九条,《学规》14条。警示教诚师生,共同遵守。亲自编著“教材”,著《醒心集》一卷,阐明圣贤为学之意蕴,“欲学者体验于身心,不徒求工于语言文字。”书院中典籍不足,贫寒学子生活常感困难,其慷慨解囊,捐一年之俸二百余金,以为书院公费,贮库生息,作为置值书籍和补贴教师的修金,以及学子生活之资的不足。陈法亲撰《贵山书院公费纪略》并镌碑立于书院东壁。
乾隆十年(1745年),陈法调河北大名道,次年因受河督白钟山案牵连,被降职成守新疆十六军台。这一时期,潜心钻研《周易》,他自言对《周易》“闲中无事,穷心数十年,时有札记,不忍弃之,因而决择,荟衍为说”,写成《易笺》八卷。时东阁大学士陈宏谋闻其所著,索其《易笺》八卷,留京刊印,并为之作序。后该书收入《四库全书》,为贵州第一人矣!至此以后,《易笺》八卷成为研究《周易》的广大学者的必读之作,陈法也因此享誉海内外。《黔诗纪略后编》曰:“吾黔理学,有明以孙文恭、李同野为开先,孙李之学时有出人,惟定斋祈响紫阳粹然一出于正。主讲贵山书院二十年,申明学约于科举俗学之弊,谆谆致戒。……学者称为定斋先生。”其所著《易笺》八卷,“采人《四库全书》,大旨以《易》为专明人事而作”,“取程朱传义发明之大旨,以人事为主,而深辟来知德错综之说”。另,陈法亦研究宋元以来程朱理学,“生平潜心性理,尤服膺朱子之学,著《明辨录》”以“辨陆象山与朱子不同处”,认为“象山、阳明之说,实类禅宗”,“象山心学即释氏直指人心以顿悟为道妙”。陈法居家期间,潜心诗文著作,除集成诗作《归山集》外,特撰《玉螺山记》,专门述其祖父陈祥士“以经济之才,遭世变不克见用”,而且“平生耽佳山水”的志趣。同时描述其“率子弟读书此山中,意在摒绝章句”的生动事迹。还竭尽全力协助三伯父陈义锡开垦安平县城北门外校场坝陈氏人黔始祖庐墓周边的荒榛,将其改变成沃美的田庐。田庐建成后,陈法专门为此事撰写《狮山山园记》一文,详细记其巅末,此事得到家族中的全面赞许。(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