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引蚕富民第一人陈玉𤩱

  陈玉𤩱,清乾隆年间贵州引蚕富民第一人,遵义知府。又名省庵,字韫璞。生卒年不详,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人。

  父陈有功,“由行伍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从征闽寇,戮力行间者三年,念族兄国兴年老,以所得札付赠之,国兴得授武清游击。有功归,仍以行伍隶抚标。又隶登镇,为总兵岳升龙所器。三十二年(1693年),授莱州营把总,擢德州千总,以解囚道逸褫职。会升龙由天津镇征噶尔丹,奏请有功自随,从大军至四十一台,凯旋。升龙迁四川总督,有功随往。三十六年(1697年),授松潘把总,历千总,迁龙安营守备。奉檄征打箭炉,奋勇争先,率兵由张谷塞赴泸水西,取大岗,数战皆捷。四十一年(1702年),叙功迁永宁协标右营游击,擢山西偏关参将。未行,连迁浙江乐清副将、福建汀州总兵官。”雍正五年(1727年)逝世,赐祭葬,赠都督同知。陈玉璧有功墓,在山东济南趵突泉西南二里坝北,有自述行实刻于神道碑阴。2006年,迁移至二仙公墓。陈玉𤩱的后人,有陈兆恒、陈宝泉、陈宝琛等。

  陈玉𤩱得荫六品郎署小官,由荫生补光禄寺署正,继任江西赣州同知。乾隆三年(1738年),陈玉𤩱升任贵州遵义知府。在遵义执政5年,一心为民着想,三次从山东引进蚕桑养殖技术,带领遵义百姓找到致富之路。

  乾隆八年(1743年),陈玉𤩱受贵州总督张广泗派遣,与毕节、凯里等地的官员一起主持赤水河下段开发。是年冬,陈玉𤩱任期结束离任,他把山东招募来的技师留在遵义帮助百姓养蚕织绸。陈玉𤩱离遵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大的遵义城人声鼎沸,人们不尽的涌向遵义府衙,众多百姓夹道相送,泣不成声,尾随相依,一路远送,有的一直陪送至贵州边境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陈玉𤩱到任遵义,“日夕思所以利民,事无大小具举,民歌乐之”并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剔奸厘獘,百废俱兴,凡不便于民者,悉罢之。”陈玉𤩱这种关注民生、发展经济的做法,自然受到了遵义人的拥戴。有一天,他出城考察,见满山遍野长满了槲树(遵义人称“青莱树”),当地百姓却把它当作一般木柴烧火、烧炭用,并不知道槲树可以产生经济价值,而槲树叶在他济南家乡正是养殖柞蚕的上好饲料。陈玉𤩱经过多日巡视四乡,见槲树满山遍野,便决定要教遵义百姓用槲树叶养蚕,“以富吾民矣”。

  乾隆四年(1739年)冬,陈玉𤩱即派人远赴山东老家采购蚕种,并招募山东技师到遵义传授养蚕技术。由于遵义距山东约有2000公里路程,路途遥远,往返一趟需过上百个驿站,耗时几十天。尽管购种人与蚕师日夜兼程,历尽千辛万苦往回赶,但返至湖南省沅江(今湖南省北部)时,南方已进入了春天,气候变暖,蚕茧提前出蛾,蚕种报废,第一次引种失败了。六年(1741年)冬,陈玉𤩱再次派人去山东购蚕种,并要求他们春节前必须赶回遵义。是年春节前,蚕种带回。次年春,陈玉𤩱将按时购回的蚕种分给府署(现遵义军分区后山一带)西侧的百姓放养。

  当年,春茧饲养获得成功。陈玉𤩱即传令府属各地,要求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学会养蚕的“放、养、缫、织”之法。陈玉𤩱除发给百姓蚕种外,还对养殖者提供养织工具和资金补助,他本人也深入各家各户指导和帮助,“口讲指画,虽风雨不倦”,深得民心。遵义百姓如获至宝,积极响应。不久,陈玉𤩱发现,因气候炎热,幼蚕被烈日曝晒,未能吐丝作茧,第二次引种实际上又没有取得成功。

  乾隆七年(1742年)冬天,陈玉𤩱没有灰心丧气,他再次派人去山东采购蚕种,并满怀信心地再次聘请技师和织绸师来遵义教百姓放养和织绸。八年(1743年)秋,遵义养蚕终获成功,全境蚕业大丰收。据各地上报数字,收茧800万枚,陈玉𤩱以优价收购,并将养殖范围进一步大。山东技师也为遵义培养了养蚕师、织绸师数十人,后来成为了遵义养蚕、织绸的骨干力量。

  同时,陈玉𤩱在遵义城南郊修建丝织作坊,由技师指导缫丝织绸,生产出“府绸、毛绸、双丝绸、单丝绸”等。遵义丝绸后来居上,声名鹊起,和蜀锦、吴绫、杭纺齐名,被称为“遵绸”,成为大地方名牌,遵义也因此富甲黔中。此后,遵义放养山蚕和缫丝纺织之风大盛,生产出的遵绸竟与吴绫、蜀锦、杭纺等产品“争价于中州”,并远销西域和南洋。其时,人们茶余饭后,邻叟村媪相遇,“春丝”“秋丝”“养织”成为人们见面寒暄的热门话题,城乡各地“纺织之声相闻,槲林之荫迷道路,邻叟村妪相遇,惟絮话春丝几何?秋丝几何?”遵义蚕丝业迅猛发展,成了其后200余年间百姓的必营之业,无论从业人数、产量、质量,还是丝绸的花色品种均在国内享有盛名。

  丝织业成为遵义的百业之首,年贸易额五百万两白银,一跃成为全省丝绸生产和贸易中心、令人羡慕的全省独富之区。由于遵义丝织业的大规模发展,陕西、山西、福建、广东商家纷纷到遵购蚕种,流动人员的增加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白铅、丹砂设厂开采,手工产品、榨油、酿酒、粮食加工、造纸、印刷、纺织等工厂作坊,遍及城乡,外地商人慕名而至。柞蚕在遵义养种成功后,养蚕技术不久便传到贵州安平(今平坝县)和四川綦江(现重庆綦江县)等地,后来綦江也成为我国西南的重要丝市。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也从安平买种茧和蚕具在昆明东郊放养,成为云南放养柞蚕之始。

  陈玉𤩱“为官一任,造富一方”“遵绸之名与吴绫蜀锦争价,全黔为独饶,玉壂之力”,他的事迹让遵义历史为之生色,让后辈读史人感慨万千!道光十八年(1838年),陈玉𤩱“题祀名宦”,其事迹《清史稿》有传;遵义府城内即尚嵇、苟江百姓,在陈玉𤩱离开遵义后,都筹集资金为他树碑立传,修建祠堂,表达内心崇敬和悠悠怀念之情。

  志载,遵义城内陈公祠有二:一为“蚕神庙”(现红花岗区中华路凤朝门东侧),始建于嘉庆初年,道光中增建后易名“陈公祠”,改祀陈玉𤩱。祠坐北向南,由戏楼、正殿、后殿及两厢组成,占地1617平方米,为抬梁式木结构建筑,四周有封火墙。正门南向,圆拱,门额竖书阴刻“陈公祠”三字;戏楼面阔22.6米,进深10米,戏台边雀替、额枋镂雕戏剧故事图案;正殿面阔三间22.6米,进深15米;两厢为吊脚楼,两层,面阔五间18米,进深3米;后殿面阔五楹22.6米,进深11米,有带廊,内供西陵嫘祖、观音、机神像;两厢面阔三间10米,进深6米;院中露台东西两侧立碑4块。正殿专祀陈玉𤩱(1980年,陈公祠列为遵义市文物保护单位。惜在1988年,因拓建中华路时拆除)。二为双荐山麓陈公祠(现丁字口朝阳小学旁)。

  另,遵义县尚溪镇内有陈公祠一处(现保存完好,1982年3月,陈公祠公布为遵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1月2日,被公布为贵州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修建,1942年、1965年两次维修。规模宏大,由山门、两厢、主阁、阴阳双阁、走廊、客房组成。主阁高30米,两边有“阴阳阁”陪衬,均高约20米。主阁平面呈正六角型,四层三檐六角攥尖灰筒瓦顶结构;阴阳双阁又称藏书楼,陪衬于主阁南北两侧,双阁对称、形制相同,阁为二层,底层面阔三间、通面阔4.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建筑面积30平方米。2层居底层明间上,面阔一间4米,进深一间5米。穿斗式歇山灰筒瓦顶。正脊刹为一站立罗汉,整祠占地600平方米。每当春秋蚕获丰收,百姓均携酒食礼牲,载歌载舞,在祠内祭拜陈公。

  270多年过去了,遵义人的感恩之情并未淡化,对陈玉念念不忘。在尚嵇镇,只要提及陈公,纯朴的老百姓讲得绘声绘色,还经常演唱:“………屹立阁楼啊,引人敬仰;陈玉𤩱啊,百世流芳!”的歌曲。著名史志专家谢尊修感慨道:“中国封建时代数千年,在遵义任职的地方官员不计其数,但能让人们记住的却屈指可数。清代乾隆年间的陈玉𤩱,却因为官一任,致富一方而被人们经常提起,他是口碑最好的封建官员。”(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