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任职最长的封疆大吏张广泗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贵州任职最长的封疆大吏张广泗
张广泗,清雍正乾隆年间名臣,政治家,贵州巡抚、云贵总督,贵州任职最长的封疆大吏。字号、生年不详,汉军镶红旗人,由监生捐纳知府。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选授贵州思州知府。雍正四年(1726年),张广泗随云贵总督鄂尔泰开始征战苗疆。次年九月,任黎平知府,奉鄂尔泰命会同副将李登科往古州,相机招抚生苗,后鄂尔泰保荐张广泗署贵州按察使。六年(1728年),鄂尔泰令张广泗讨八寨苗。雍正七年(1729年)春,张广泗升任贵州巡抚。
九月,进兵古州,“上、中、下三保苗接受招抚,古州平”,奏准在都匀府设八寨厅(今丹寨)、丹江厅(今雷山)、都江厅(今都匀),在镇远府设台厅(今台江),在黎平府设古州厅(今榕江)、下江厅(今从江)。鄂尔泰、张广泗会衔提请开浚清水江,自都匀府至湖南黔阳县,总1200余里,通行无阻,建古州城于诸葛营。八年(1730年)十一月,张广据徐本条奏,请设两游新疆义学。九年(1731年),奏准增设南笼、黎平考棚。十年(1732年),加巡抚张广泗骑都尉世职。同年,张广泗出任征讨准噶尔西路副将军职,奏劾岳钟琪调度失误,被授以正红旗汉军都统。十三年(1735年),因军功升任湖广总督并总理苗疆事务。十一月,住清江(现剑河),发兵三路分剿生苗,兼摄贵州巡抚。
乾隆元年(1736年)春,张广泗自清江巡视鸡摆尾、台雄等处军队,住凯里。率军攻克大、小丹江及高坡山苗、牛皮箐等处,平丹江,修筑苗疆州县城垣,特授贵州总督兼管巡抚事。七月古州平,奏准免贵州通省本年额赋及耗羡,豁免古州等处新设钱粮,永不征收。八月,台拱、施秉、凯里、黄平、八寨等处悉平,进封三等世代承袭阿达哈哈番。乾隆二年(1737年),奏准增加上下游兵弁、驿马。秋八月,始设古州新疆卫官,大兴屯田。乾隆三年(1738年)春三月,平定番姑卢寨苗,设定番州判,住大塘城,分定广兵住防。秋七月,奏报安设电军情形,并严禁屯军侵凌苗民。八月,奏请开下游通楚粤河道,免折色兵粮。乾隆四年(1739年)四月,并各学苗童进取额于汉额。奏设屯户筑堡,不领工价,赏工银一万五千两。乾隆五年(1740年)春二月,张广泗命贵州设立社学。乾隆六年(1741年)四月,奏裁贵州杂税。六月,奏准赈恤贵州黎平等处苗乱侵扰之难民。九月,主修《贵州通志》。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修古州等处城垣。十一月,裁平伐营,遣大定知府王允浩、遵义知府陈玉𤩱凿赤水河。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罢张广泗贵州总督职,转任川陕总督,经略平定大小金川军务。与此同时,加太子太保衔。贵州仍设巡抚。
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月,张广泗在已有黔员和黔兵的基础上,又增调贵州兵赴大金川兵营。因进剿金川的事务久无进展,朝廷又起用岳钟琪,岳到任即劾张广泗“玩兵养寇,贻误军机”,张即被革职解京,因拒不认罪,年末以失误军机罪处斩,子恒夺世职,发黑龙江。张广泗是担任贵州巡抚中唯一在后来被处决而死的一位封疆大吏。但对于张广泗,学术界评价多样,不过在他开发贵州事上,基本上是肯定的。论者认为:张广泗由于开辟苗疆和长期担任贵州总督兼巡抚,对贵州特别是黔东南苗疆地区的历史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在清代治边史上,张广泗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率先提出“开辟苗疆”的主张,并亲自指挥对黔东南苗疆的开辟,成为开辟苗疆成功贡献最大的人。张广泗镇压苗民起义,但也巩固了开辟苗疆的成果,得到雍正和乾隆的高度赞赏和信任,并在这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张广泗任职贵州20余年,担任贵州巡抚和云贵总督15年,是清代抚黔时间最长的官员之一。除率军对贵州苗族人民的残酷镇压外,对开发贵州及苗族聚居地区亦有一定贡献。多年战火,使贵州各地方行政管理混乱或滞后,针对这些问题,乾隆皇帝也不得不要求贵州督抚,迅速治理战后的贵州,首先是慎选苗疆守令。谕曰:“守令为亲民之官,最关紧要,而边疆之地,民夷杂处,抚绥化导,职任尤重,更不得不慎选其人,以鹰牧民之寄。……嗣后遇有苗疆要缺,应令该督抚,慎选贤员,以居其任,三年之后,察其汉夷相安,群情爱戴者,保提升擢,以示优奖,其有恃才贪功者,虽有才干,不得轻任以滋事端。”张广泗遵照乾隆皇帝旨意,开始在贵州进行战乱之后的治理。
乾隆五年(1740年),张广泗上《黔省开垦田土、饲蚕纺绩、栽植树木》疏,强调“水田宜劝修渠堰”,提出“凡贫民不能修渠筑堰及有渠堰而久废者,令各业主通力合作,计灌田之多寡分别奖赏。如渠堰甚大,准借司库银修筑。其水源稍远,必由邻人与邻邑地内开渠者,官为断价置买。”还仿江楚龙骨车灌田,并雇工匠制造,分给各府州县,劝民照式制造。又提倡栽树“令各民视土宜,逐年栽种,每户自数十株至百株”不等。还“于省城设立机局,纺织绸缎”。在政府的重视下,不少府州县开始水利工程的兴修,使荒土变为良田,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雍正八年(1730年),贵州战事稍缓,张广泗即强调教育“实是振励苗疆之要务”。曾与总督鄂尔泰、学政晏斯盛上《设立苗疆义学疏》,请在古州等处苗疆大办义学,“教以服司礼义”。始建黎平、南笼二府考棚,又在贵阳扩修圣庙,置乐器祭器。改提学署于城南关,以旧署益棘围、修明远楼、增号舍、维修文昌阁等。后,张广泗又奏,建议在“上下两游新疆,绵延二三千里,生苗犷悍,声教不通,宜设义学,以渐化导”,奏准设立古州义学二;大小丹江、八綦、清江、旧施秉、安顺之摆贡、镇宁之威远各义学一;永丰、册亨、罗斛亦各设义学一。令永丰教官董率,数年之后,每学取进一二名。
乾隆三年(1738年)九月,张广润上奏:“贵州自镇远以上,自昔不通舟楫,商旅交困,兵糈、民食挽运维艰。清江自清平经施秉旧县,至潮南黔阳抵洪江可抵常德。都匀自独山州之三角屯达来牛、古州,抵广西怀远可达广东,实天地自然之利。前议疏凿,以军兴中止,险滩犹未尽平。臣亲察其宜修之处,并凿纤道,募夫开浚以资挽运。”请修治清水江、都柳江河道,“而济商民”。均获朝廷批准。清水江流域自通航后,打破了封闭的局面,沿江一些居民点兴起成为商贸集镇和港埠码头。雍正三年(1725年),铜鼓卫划入贵州;五年(1727年),裁卫设锦屏县,成为下游的重要码头。另,天柱“介黔楚之交”,商贸繁盛。乾隆元年(1736年),在远口置巡检司,发展为木材市场,新市镇、远口也成为天柱县进出货运码头。在清水江中上游新兴的港埠还有清江(今剑河)、离洞(在今施秉境)、台拱(今台江)、下司、重安江、都匀等,这些地方成为商品的集散地,“四方商贾络绎往来”。其中下司、都匀为清水江主源龙头河上的水陆联运码头,重安江又为左源重安江上的水陆联运码头。
乾隆十年(1745年),张广泗以滇、黔铜、铅由陆路转输,费用浩繁,盐运亦从陆路多不便,奏请帑银三万八千零四十二两,命大定知府王允浩疏赤水河上流,凿险滩27处;遵义知府陈玉𤩱疏赤水河下流,凿险滩41处。于是四川舟楫可到仁怀的茅台,铜、铅皆水运。据《仁怀厅志》载:乾隆八年(1743年),贵州总督张广泗设想从毕节附近的赤水河中上游打开出路,命当地官员对河道进行调查。当时有位米粮渡(桐梓河与赤水河汇合处)的渡夫吴登举闻讯后,就赶到仁怀县城献开河之策,以后吴被荐举到省城向张广泗陈述赤水河的滩险情况。吴登举提出了一些“确凿可行”的开河措施,在谈到开河是否成败时,吴登举竟刺写血书,以一家兄弟子侄18人命,誓言如工程失利“一并连坐”。此举反映了当地人民对于修河的强烈愿望,也坚定了张广泗开发赤水河的决心。于是张广泗泰请开发赤水河中上游,他说:河道开通后可以节省铅铜运费,平减盐价,济运灾粮有多方面的效益,“实为黔省无穷之利”。乾隆皇帝对此给予充分支持。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经工部议准,即着手组织施工。这一期整治工程上起毕节县境的天鼓岩,下至猿猴(今元厚)附近的鸡心滩,长400余里。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初一动工,次年三月初一竣工,共整治滩险68处,耗银三万八千六百四十二两,是一次大规模的治河工程。施工分为上下两段进行:上段自天鼓岩至新滩共27滩,由大定知府王允浩负责。下段自盐井河至鸡心滩共41滩,由遵义知府陈玉𤩱主持。毕节知县凌均、遵义府通判胡国英、凯里都司刘奇伟等20多名地方官参与了施工管理,吴登举被委派负责招募民工。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张广泗视察工地,拟对为开河积极献策的吴登举授以官职,为吴谢绝,他说:某未习诗书,荷公厚恩,得免罪戾足矣,敢望官乎!张广泗深受感动,手书“忠耿过人”四字赠吴。后人追思吴登举矢志开河的精神,在吴病卒后,曾立庙塑像纪念,赤水河上的文公滩亦改名为吴公岩,沿称至今。赤水河整治后,上游白沙河至兴隆滩及中游二郎滩至猿猴段基本疏通,滩险大都得到改善,新增通航里程300余里,自乾隆十一年至十四年(1746--1749)4年间,共运铅铜347万斤,仅此一项由毕节、永宁一线陆运节省脚银万余两,经济效益还是很显著的。乾隆十一年(1746年),张广泗奏请增拨引额由赤水河输入,经调整后,赤水河盐运岁额为1811引,1358万斤,运销仁怀、遵义西部、修文、贵阳、安顺、开州(今开阳)等地。其他三条线路:乌江、綦江输人2207引,1655万斤;四川永宁(今叙永)陆路运入1878引,1409万斤;赤水河的输入量,占川盐入黔总量的30.7%。由于赤水河通航,赤水河上的仁怀厅(今赤水),乾隆六年(1741年)辟为川盐入黔口岸(仁岸),在沙湾塘设码头停靠盐船起卸。十一年(1746年),整治赤水河后,盐船俱停于东门码头。此外,复兴场、丙安、猿猴(今元厚)、土城、二郎滩和兴隆滩(今马桑坪),都是赤水河水道上的重要码头和商品集散地。茅台是赤水河上游盐运的终点港,后又成为名酒之乡,商业更加繁盛。(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