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乾隆年间开发台湾名宦蒋允焄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乾隆年间开发台湾名宦蒋允焄
蒋允焄,清乾隆年间开发台湾名宦,分巡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字为光,自号金筑生。生卒年不详,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先祖辈史无确载。
乾隆元年(1736年),乡试举人。次年,春闱会试进士及第,旋选庶吉士,官翰林院检讨。不久,即出任浙江余姚知县。后又调甘肃秦安、直隶怀安知县。由于政绩显著,接擢任晋州知州,又升任九江知府。历任勤政爱民,政声卓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蒋允焄调任福建漳州府知府,一度迁按察使。二十八年(1763年)八月,改任台湾知府,“为官平易近民,因俗为政,富于建设”。是时,台湾府属福建行省治下,其治所设在台南。台湾地方各级官员,皆由清政府从内地派遣,一般三年秩满,方可撤回候迁。二十九年(1764年),蒋允焄任分巡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调任分巡汀漳龙海道,“平易近民,同俗为政。军门马负书称其一片婆心。每际严冬,尤加意夜巡”。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续任分巡台湾道。三十六年(1771年),在台湾任满回到福建,再任汀漳龙海道。四十年(1775年),迁升巡按使,离开福建。
蒋允焄在台湾任职,整整8年之久,对台湾地区的文化教育及经济建设,交通发展,水利兴修,旅游开发等等,均有较大贡献。尤为关心教育,对教育的重视,着重在对书院的建设。无书院的地方,他兴建书院;书院损坏、破败的,组织重修;经费困难、难以开办的,拨出公款补助……乾隆三十年(1765年),蒋允焄选择宁南坊府学宫西畸下的一块“风水宝地”,将原建在宁南坊府学宫西侧的海东书院,迁移改建于此,并亲撰《改建海东书院碑记》,叙明改建原由。此事在《续修台湾县志》卷三《学志》有明晰的记载:“贵阳蒋金筑改拓斋庐,于今为之烈观。其所撰碑记,以为士籍不清,则人才不出,有味乎言之也。”他在台湾知府任上,发现下属有少数办理文案的人和社会上有人并无真实才学,也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冒充科举出身,私自开馆授徒。认为有误台湾百姓及年轻学子,遂下令清理这些冒牌先生,以正台湾教育。同时引进真正的有学之士,办好教育,为台湾培养人才。他进行的这次“清士籍”行动,改变了台湾的教育状况和性质,是台湾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因台湾居民,多为“占籍者”,要“崇实其教,必清其籍。广其教,养其蒙、为亟亟也。”蒋允焄还捐出俸银在法华寺旁修建讲堂、学舍,建成南湖书院。书院环境清幽,风景如画。并聘请良师,讲授其中。《续修台湾县志》卷一《胜迹》记:“南湖书院,在小南门外。乾隆三十年(1765年)郡守蒋允焄以崇文书院狭且近市,复建书院于此辟斋舍,设讲堂于法华寺之左,即旧梦蝶园处也。其地有湖山林木之胜。后以院长居此者多弗康,遂废。”
清政府明令规定,在台湾任职的官员,不准带家属前往。蒋允焄初到台南赴任,远离故里,总会产生思乡之情,“雪泥鸿爪”之意。于是自己亲手书写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并刻碑以留永久。另“思海外风景与吏相安”,辟园林称“鸿指园”,并作《鸿指园记》,同样书写刻碑,“取以额之”。蒋允焄还在台南的城南,疏浚增修蓄水优游观览的胜景南湖。该湖又名半月池,上建半月楼,岸砌舞榭、眺台、八卦亭、福德祠等佳景。时与僚友于此,与民同乐。每逢端阳佳节,龙舟竞渡,城中男女老少争相观赏,盛极一时。至今仍留有《新浚永康里南湖碑记》,记曰:台四面环海,号称水乡。然都邑以内,蹄涔淆互,欲求清渠数亩,足供泳游者阙焉。盖地滨海,沙碛浮松,流有所泄故也。城南法华寺前十数武,有地沮洳,广可数亩;左受蓬溪,接内山之流;右出大南门,迳新昌里蜿蜒人海。诸山环抱,林木参差,此天然丘壑也。且以水利言,近治田乏水源,壤地平衍,雨淋则溢,早则涸,郡人疏泉引水,浚为畎浍,陂、曰圳,费常不费。
今因势利导,潴而为泽。旱则引有源之水,以供车戽,足以不竭;涝则导右支流,决而泄之,以委输于海,亦不至溢,尤为利所当兴者。特土脉恶,沙流转徙。挖之不深,则水圩沙壅,淹为平源;挖之过深,则土岸单薄,易就坍塌,皆非所以计久远耳。予暨僚属议之,未得窍要。时台尉虞君好善,曾于山左任河渠工,谙蓄泄事;进而言曰:兹事非所宜虑。凡近水土岸,易溃决者,宜木桩,俾地基固,后乃培之。且台地有菻茶树,蟠根最密,今环渠植之,并砌水门,以时启闭,可无忧崩溃矣!予颔之。稔其足以任事也,专以任之。虞尉陟降郊原间,赤日炎蒸,躬巡鼛鼓,不辞劳瘁。自乙酉季春讫仲夏,合三阅月竣事。北岸迩寺前,南岸砌舞榭,南西岸有眺台、八卦亭、福德祠诸胜。并为舆梁,一以通往来陡门,二以备蓄泄。每岁时丽景,老幼熙皞,予率僚采浮小艇,觞咏其中,山光水色,恍然在目,与民乐之,忘其身之在海外也。吾闻昔之守土着,郑国有渠、苏公、白公有堤,皆以利赖一方,美谈千古;予虽不敢媲美,顾因自然之丘壑,又关农田水利若是,则予亦不惜钜费,而愿以牢落川原,略增胜筑于后来耳。抑是役也,荒度土功,虞尉之力为多;而康高、陈珪,悉心董事。既垄石,因并纪之。
蒋允焄在台湾亦重视寺庙文化建设,他在台湾任期中,共新建和重修了“七寺八庙”,主要有,火神庙、风神庙、龙神庙。另在原武庙左侧增建武庙官厅一所,在天后宫庙增建天后宫官厅,在岳王庙增建钟鼓楼,在清庙前官道增修水仙宫,在镇北坊扩修天后宫庙,在冈山兴建超峰寺。此外,还倡导当地民众,共同修建药王庙。在迁建海东书院的原址上,又新建万寿宫。蒋允焄在众多的寺庙建成后,分别撰记勒石镌碑,计有《重建火神庙碑记》《重建镇北坊天后宫庙碑记》《增建武庙官厅碑记》《水仙宫清界勒石记》等。蒋允在循例前往城南法华寺的前殿火神庙参拜时,看见殿堂过于隘小简陋,于是建议重建火神庙,并同时扩建法华寺内殿。蒋允煮将火神庙及法华寺扩建后,继浚“南湖”,建“半月楼”,让法华寺成为当时台湾的名胜区。他还撰有《重建火神庙碑记》:“法华寺,旧梦蝶园址,郡名胜也。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凤邑令宋公永清改前殿祀荧星火神。余惟南方之倾,地势之下,巽已之间,火星所属,见诸郭璞《尔雅注》。
台宅嵎夷,下穷南纪,位界离明、次躔鹑尾,盖祀典不可缺者,而堂庑隘陋弗称,余自癸未(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量移兹郡,郁攸为灾,循例展谒,讨论旧典。思夫古者司爟、祭爟,季春出火、季秋纳火。火政之修,与土谷之神并重。春秋时四国灾,郑子产为民请命,使郊人除于国北,禳火于元冥、回禄。盖古者事神,即所以治民,幽明贯通一理;固不独燧人氏修火之利,范金合土功在后世,为所宜报已也。爱集匠民,廓而新之;经始于甲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越明年乙酉(乾隆三十年,1765年)二月工竣,计费番镪若干两。法象庄严,詹牙高敞;即内殿浮屠焚修所为郡民胜,亦恢前绪,缭以垣墙,加以丹鹱,俾改观焉。继自今崇祀有所、报享有时,妥灵揭虔,致其肸蠁,于以导迎善气,孚佑下民,气着昭明,民无坻伏,斯足答灵贶于无穷也已。是役也,参其议者台邑陶尹、赞其成者司马徐公,均有劳焉。既砻石,例得并书。”
蒋允焄还特别重视兴修水利,开发交通要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在台南城北的河道上,捐俸并集资兴建木桥六座,水门十五道。为阻洪水泛滥成灾,又坚筑长堤八百余丈。河道两岸,广植茂林修竹,培植人文景观。竣工之后,百姓无不交口称赞,称其桥曰“温岸桥”。河上原有名德安桥,因年久失修,危及倾圮。蒋允焄再次捐体,鸠工庀材,将德安桥全面重新修建一新。当时书院生员撰有《大老爷蒋重修德安桥记》一篇,言其桥“有彩虹吸涧之势”,并说:“登斯桥也,观彼贸易者无事隔岸相呼,往来者共乐于连骑并辔。负者息梁,游者休于栏。””并将此记镌碑,以垂永久,同时题其柱曰“蒋郡侯德安之桥”。
蒋允焄在福建漳州、台湾为官任职长达16年之久,与民共忧患,同欢乐,情长谊深。民心服悦,感佩尤深。他从漳州离任时,百姓镌碑勒石“记恩”;台湾百姓也在台南药王庙建有蒋允焄长生禄牌位,以垂久纪念。有关蒋允焄离福建之后的事迹,史志均无记载。其著述,仅《贵阳府志良臣传》第三十三记载著有《四书讲义》一书,《台湾通史》卷二十《艺文志》记载著有《东瀛祀典》一书,惜均未得传世。(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