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乾隆时期贵州遵义引蚕致富人徐阶平

  徐阶平,清乾隆时期廉吏,贵州遵义引蚕致富人,正安州吏目。字荀令。生卒年不详,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今属嘉兴市)人。其家为嘉善望族,“世以文学行义显有”。祖父徐建善,父徐正谊,“两世皆为嘉善县学生”“皆有名德”,后均人祀乡贤祠。徐阶平有子五,次子徐锡鬯留居遵义,有子二:长子徐渊,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举人;次子徐淮,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官福建道监察御史。

  徐阶平“笃实有干才”,曾为本县监生,后“效力户部,营田议叙”,选任江南泰州吏目,“惩治里魁某甲,许以自新。某人感悔,卒为千夫长,以才勇称”。后丁忧离开泰州。乾隆十三年(1748年),起复,以“流官”身份调任贵州正安州吏目(清代各州设置的掌理刑名的低级办事官员为州吏目,佐理刑狱并管理文书,在清朝之位阶为从八品、从九品或不人流)。徐阶平在正安州任职13年,“严明节俭,州有慈母之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他已63岁,告老回乡。但他洁自律,没有积蓄,曾把有限的薪俸大都捐献给地方办学、发展蚕业,无钱支付路费,故未能返回浙江嘉善故里,只得留居遵义府城杨柳街,遂家焉。后来在此去世,当地百姓将其安葬在遵义城东凤凰山的“民心寺”后面。徐阶平生有五子,后分居贵州、湖北、浙江三地,居贵州即占籍遵义的为第二子徐锡鬯,子孙均留居遵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徐阶平的孙子徐淮高中进士,徐阶平被朝廷赐封朝仪大夫、翰林院编修、福建道监察御史等职。

  徐阶平做官为民,兴办实力,重视文化、教育事业,该州县百姓感谢其恩德,尊称他为“慈母”。在正安州任上,他观察到正安的民众贫困,土地贫瘠,但是到处都有柞树、拓树、桑树,这些条件是可以发展桑蚕业,慨然道:“此百世利也!奈何弃之?”同时,遵义知府陈玉𤩱已在遵义府内推广饲养柞蚕、缫丝,徐阶平受之启发,先从遵义引进不少蚕,又从浙江引进桑蚕在正安州内放养。浙江一带的养蚕业比较普遍,徐阶平对柞蚕和桑蚕进行比较,认为桑蚕产丝质量更好,蚕桑不易受气候影响和鸟虫侵害。便派人到其家乡嘉善采购回桑蚕种,要求正安的百姓种植桑树,并教会种植方法。他引导百姓用桑叶饲养的蚕,茧质好,与浙江的茧的质量不相上下。蚕茧丰收,他“令民制织具,而令其妻教之”。数年后,正安蚕丝和缫丝织品种类逐渐增多,百姓也由种桑树获得收入。邻近的州县纷纷效法正安,养殖桑蚕与柞蚕渐渐兴盛起来,养蚕业逐步发展。徐阶平还在州内设立商铺,与省内及各省通商,外地购丝的商人接二连三地来到正安做蚕桑业生意,老百姓获得实惠,官府亦得到收益。

  徐阶平做官清廉,自律为民,关心公益事业,捐献自己的薪俸在正安城西门修建“三圣祠”,祠内供奉着孔子、药王菩萨(一说为孟子)和关帝塑像,在这个祠旁边举办蚕丝买卖场所—“丝绸市”,成为客商洽谈丝绸商务的有利场所。正安州有一古凤书院,缺少资金,师生生活困难,徐阶平亦捐俸助之。后州民“分丝市羡金”之十分之二给书院用,就是继承徐阶平之遗志也。

  徐阶平去世后,正安州百姓以他倡导养蚕“始事之功”,向官府积极呼吁“请祀典”。后得贵州巡抚贺长龄“廉其实闻于朝,得旨入祀名宦”,全州百姓也“相与醵金,立专祠,置祭田,岁以君生日,率州民歌舞上寿如生时”。《续修正安州志》载: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湖南新化名人邓显鹤撰文、浙江鄞县书画家沈道宽书有“皇清诰赠年朝议大夫、福建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贵州正安州吏目敕祀名宦嘉善徐君神道碑铭”。光绪三年(1877年),正安州知州彭焯翻刻立石,置于徐公祠内,其跋称旨在让正安人民都知道徐公的功德,传诸后世,并撰《祠堂记》。《清史稿·列传》曰:正安州吏目徐阶平,亦自浙江购茧种,仿玉行之正安,变大食其利。另,民国《贵州通志·宦迹志》以“陈、徐一守令,提倡丝业,至今衣被无穷,诚有大功德于民者,故入专纪。”该志惯例,对贵州历史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外省籍官员、人士以“专纪”记之,而列清代专纪之一二者,则陈玉𤩱、徐阶平也。编纂该志的贵州诸先贤,没有因为陈、徐二人官阶低而忽视,证明了贵州人民没有忘记这些为贵州作出贡献的前贤!(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编辑:杨茜 】关闭本页
【编辑: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