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拔贡总兵刘清 始为文官而能武 晚为武将而能文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拔贡总兵刘清 始为文官而能武,晚为武将而能文
刘清,清嘉庆朝名臣,终官山东曹州镇总兵,人称“刘青天”。字天一,号朗渠,又号松斋。生于乾隆七年(1742年),贵州广顺(今长顺县,一说今贵阳市花溪区花溪乡陈亮村)人。其父刘复仁,曾任浙江萧山知县。刘清子刘廷榛,以军功授六品顶戴,官候补知县;孙刘炽昌,荫生,官江西九江知府;刘莹,举人。
刘清自幼读书,“尤嗜《左传》,识兵法”,多次参加乡试,但终未考上举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特选为拔贡生,在京城四库馆当誊录。由于工作勤奋,四十九年(1784年),授候补县丞,旋补四川冕宁(今凉山州冕宁县)县丞。五十七年(1792年),任南充知县。在任3年,廉政爱民,政绩卓异,“政声为一省之冠”。嘉庆三年(1798年),任广元知县,后因参与平定四川白莲教起义,晋升“同知直隶州,赐花翎”。四年(1799年),得赏知府衔,加道员衔,奉命随副都御史广兴住达州,负责军饷。六年(1801年),授建昌道,七年(1802年)春,与白莲教义军会战于南江五方坪,擒获义军首领李彬、辛文等,加按察使衔。八年(1803年),升四川按察使,扼守广元,负责粮饷及搜捕馀匪、裁撤乡勇。十年(1805年),川陕白莲教事平定,进京入觐,得嘉庆皇帝赐御制诗:“循吏清名遐迩传,蜀民何幸见青天!诚心到处能和众,本性从来不爱钱。”一时天下皆“以异数荣之”。后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孝辞官。十三年(1808年),守孝期满回京,授山西按察使,迁布政使。因事得罪巡抚初彭龄,被其弹劾“袒护属吏,降四级,以从四品京堂用”。十五年(1810年),任刑部员外郎,九月,任热河都统衙门理刑司员,“边方草创,多持大体,断狱平允,蒙民亦以青天呼之”。十七年(1812年),任山东盐运使。十九年(1814年)五月,任云南布政使。七月,嘉庆皇帝认为他在山东做官,很受士人和百姓欢迎,云南任职不是很合适,即命“以二品顶戴仍留山东盐运使之任”。二十一年(1816年)四月,因病请假得批准,到京城休养。八月,病痊愈,刘清上奏嘉庆皇帝表示,自己“性坦率,厌苛礼,不合于上官,又不耐簿书钱谷,遂乞病”。意思是自己性格直爽,不大适合做文官的一些繁文琐事和料理粮饷,又不愿意迎合上司,故想请病假。嘉庆皇帝对刘清的做事为人,是知根知底的,也明白他的意思,便特旨以其山东盐运使改任登州(今山东蓬莱)镇总兵。有清一代,以文臣改武将,实例很少,刘清此次改任,为清开国百余年来首次。所以刘清得改此任后,大喜过望曰:老臣得以尽职矣!而“命下之日,举朝咸以上用人得宜”。二十五年(1820年),又转任曹州镇总兵。道光二年(1822年),刘清以病请告老回乡休养,得批准并“在籍食全俸”。
道光七年(1827年),刘清病逝于家,享年86岁,归葬今贵阳市花溪区花溪乡陈亮村小窝察,其墓为圆丘形土墓,有碑,碑铭“敕封通政大夫、武显将军”。皇帝赐祭葬,人祀贵州乡贤祠、山东名宦祠。《圣武记》云“清以书生而将兵,以循吏而杀贼,以方面而改武,有国士风”;时人以刘清“始为文官而能武,晚为武将而能文”,将之与贵州李世杰、杨芳同誉为“黔中三奇男”;又有人称他为“布衣总兵”“拔贡总兵”。
刘清由拔贡而至总兵,其任职主要在四川、山东两省,而其功绩是参与清王朝对白莲教等起义军作战获得。刘清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任南充知县起到道光二年(1822年)年老致仕,从政30年,“居官豁达,无兵民吏役皆子弟蓄之,所得廉俸,尽以施予,所至称‘刘青天’”。他年届五旬才任南充知县,3年中政声卓著,但正逢乾隆、嘉庆两朝交接之际,也是白莲教起义之时,南充也不例外。为尽守土之责,刘清在乡民中招募乡勇500人,负责县境内防务,百姓也很感激他平时爱民举措,故“乐为其用”。不到一年,刘清在南充境内连接几次击退义军进攻,捷报频传。白莲教首领王三槐及多数义军也知道刘清廉洁之名,在与他相遇时便主动避开,避免双方交战。后四川巡抚又急调刘清率乡勇赴达州(今四川达州市),参加对白莲教徐天德部的战斗,并于嘉庆二年(1797年)春生擒徐天德舅舅王学礼。王学礼被俘后深感刘清之宽厚,遂报告刘清,徐天德与王三槐皆有归顺之意,刘清听其汇报后,便前往王三槐住地,循循善诱,欲招抚王三槐及全部义军,真诚地希望他们放下武器,从善为民。义军都知刘清清廉,对其极为恭敬。嘉庆三年(1798年),王三槐正准备接受刘清招抚,但却被四川总督勒保诱捕。勒保“献俘京城”,将王三槐枷送北京,嘉庆皇帝亲自审讯,王三槐大义凛然,称“官逼民反”。嘉庆皇帝问道,难道四川全省就没有一个好官吗?王三槐答道:“惟有刘青天一人!”,并说“使官如刘青天,百姓断不反!”刘青天者,四川百姓称呼刘清也。后王三槐英勇就义,而嘉庆皇帝亦得知刘清之名声,勒保也据实报告他的战功,故嘉庆皇帝对刘清特别嘉奖,晋升其为直隶州同知,赐花翎。赐花翎在清代是极大的荣誉,受赐者极少,之前,贵州人中只有前两江总督黔西李世杰一人获得。刘清在四川军中7年,对白莲教义军,主要以招抚为主,先后招降义军3万多人,并提出百姓“有恒产必有恒心”的道理,指出:百姓家中但凡有一定的田产与房屋,就会安心劳作,平静生活,也不会去人白莲教。主张妥善安置这些人,使“有业者归乡里,无业及有业愿从者为乡勇”,并奏请朝廷允许他们开垦荒地,官府承认为其私产,且免税三年;承认安置的白莲教徒为合法居民,与其他乡民一视同仁。另外,刘清要求四川富户巨商捐款安置教众。这些富户巨商,因遭受战乱之苦,“人感其诚,多响应。事毕,积逋负至十万”,刘清圆满地解决了招抚和安置投降义军问题。嘉庆十七年(1812年),刘清任山东盐运使。次年,河南爆发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山东朱成良率数千人响应并攻陷今山东定陶县、曹县。山东巡抚同兴惧怕,不敢与义军对阵,刘清“力请从戎”,三次请战后,率500绿营士兵,身先士卒,收复定陶,“悉擒其为首者,余遭散,使复为民”,山东平定。嘉庆皇帝嘉其以文职官员而率队击敌,特诏赏加云南布政使衔。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刘清在任登州总兵期间,见登州名胜,始建于宋代的蓬莱阁年久失修,已摇摇欲坠,便萌生修复的想法,并得到登州知府杨本昌等文武同僚们的支持。随即“鸠功庀材,克日经营,输木捐金,无间远弥,择人赋事,广集贤能”,开始重修蓬莱阁。因杨本昌等官员民事较多,修葺一事,刘清便主动承担指挥,“总戎无一日不到”“操防余晷,上下丹崖,躬亲监造,寒暑不休”,历时一年零三个月,修建工程竣工。就在蓬莱阁刚刚修葺完毕,刘清即奉调曹州,匆匆离别,自此再也没来焕然一新的蓬菜阁游览,只留下“出南门回道望云中栋宇,如从三神山侧风引而去,宾从惝恍,马足踟蹰”的一种心情。此次蓬莱阁重修,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行扩建,成为中国的“四大名楼”,现在蓬莱阁风景区的规模,基本上是当年刘清主持重修时所留下的。登州人民对刘清极其崇敬,特撰文刻碑,记下他倡修蓬莱阁的功德,称他为“海内外伟人”。(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