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清中期名将杨芳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清中期名将杨芳
杨芳,清中期名将,终官湖南提督,敕封一等果勇侯,太子太保。字通逵,号诚村。生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贵州省铜仁府松桃厅(今 松桃县)人。世代为农,家道微寒,少曾受经史之教,10岁才入塾读书, 13岁应童子试,16岁应乡试。后投笔从戎,入铜仁协左营。
嘉庆二年至四年(1797—1799年),杨芳在镇压湘黔苗民起义、川楚白莲教起义中,因 “作战甚力”“功勋卓著”受到清廷重用。得名将杨遇春赏识,至此戎马 一生。嘉庆五年(1800年)四月,嘉庆帝对他倍加赞赏,赐他“诚勇巴图鲁”名号,升广西新泰协副将。十一年(1806年)之后,历任两广督标参 将,广西副将,宁陕、广东右翼、西安、河北、汉中总兵。嘉庆十九年 (1814年)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又先后任甘肃、湖南、直隶、固原、广西、四川等省提督。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杨芳奉令随扬威将军长 龄、参赞大臣杨遇春等率数万大军,平息新疆张格尔叛乱,生擒张格尔。 道光皇帝大喜,下谕宣示中外,杨芳被封三等果勇侯,赐紫缰,赏戴双眼 孔雀翎,晋升为御前侍卫,加太子太保衔。道光八年(1828年),道光皇 帝谕令将平定回疆功臣40人绘像于紫光阁,杨芳名列第二,画像下衔名全 称为“参赞大臣固原提督乌能伊巴图鲁果勇侯”,并有道光皇帝亲笔题 词:黔省之英,自幼知兵,战功久著,谋而后行。
道光九年(1829年),杨芳应召进京,得道光帝召见20余次,晋封二等 果勇侯、太子太傅,准许在紫禁城骑马。十年(1830年),杨芳60寿辰,道光皇帝又亲自书写“酬庸锡羡”的匾额和“福寿”二字赐之。十三年(1833年),杨芳在任四川提督期间,采取招抚与镇压兼施的手段,镇压了四川清 溪、越西等地的彝族起义,被晋封为一等果勇侯。次年,因彝民再次起义,
事态扩大,降为二等果勇侯,以总兵调甘肃后补。杨芳忧闷在胸,闲居府 中 ,整理自己多年来所写诗词、笔记,并撰写《宫傅杨果勇侯自编年谱》和 《平平录》,着重记述他40多年征战的经历。二十年(1840年)6月,爆发中 英鸦片战争。次年正月,道光皇帝下诏对英宣战,命杨芳和户部尚书隆文为 参赞大臣,调兵开赴广州,抗击英军。后因清廷腐败,签订丧权辱国不平等 的《广州条约》,杨芳痛心疾首,仍留守广州,继续管理军务。六月,他骑 马出城巡察营汛炮台,不慎失马闪挫,重病卧床。道光皇帝念他在广州不能 静心养病,批准他回湖南提督任所治病。二十三年(1843年),杨芳从湖南 告老还乡。杨芳从军数十载,亦喜文墨,戎马径惚之余,擅长书法,精于诗 文,除著有《平平录》及《宫傅杨果勇侯自编年谱》外,另有《征西日记》及五言古诗720首和所作行书、所绘墨竹传世。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杨芳病逝于松桃家中,归葬老家土屯,朝 廷照提督例赐恤,并谥号勤勇。贵州巡抚贺长龄盛赞杨芳,谓之曰“有奇 才、有奇遇、有奇功”;后世则以其经历、功勋,与贵州先于他的黔西李 世杰、贵筑刘清共同被誉为“黔中三奇男”。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至道光七年(1827年),清廷大军在新疆进行 了连续数年歼灭张格尔叛乱集团的战争,而道光六年(1826年)则是最后的 决战。是年6月,张格尔纠集500余人,在英国的支持下从境外入侵新疆,煽 动当地一些民众叛乱,纠集起数万人攻占了喀什噶尔(今喀什)、和阗(今 和田)、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和叶尔羌(今莎车)4城,“自称苏丹,宣 布为当地的统治者”,随即在南疆实行极其野蛮的统治,其暴虐甚于从前的 和卓千百倍。张格尔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立即进行平叛部署,调 派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四川五省精兵5万余人入疆平叛,并亲自制 定“厚集兵力,一鼓扫除”的战略方针,集中优势兵力,一城一地地展开战斗,使有限的兵刀发挥了巳大的作用。新疆各族群众多数支持中央政府,故 清军平叛接连获胜,仅用时9个月就全部收复南疆四城,活捉张格尔,枷送 北京斩首。张格尔事件是“在外国侵略势力支持下进行的民族分裂活动”, 因此,平定张格尔叛乱,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对于反对殖民 主义的侵略和维护国家独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杨芳作为统兵一 省的将领,被委任为参赞大臣,与杨遇春、长龄等各方大员,自始至终地参 加平定张格尔之战,建立了不朽功勋。“道光初,(杨芳)历直隶、湖南、 固原提督。六年,回疆军事急,芳自请从征,许之”,“张格尔俟岁将除, 率五百骑来袭,中途觉而反奔。芳急驰一昼夜,追及于喀尔铁盖山,歼其从 骑殆尽。余贼拥张格尔登山,弃骑走,芳率胡超、段永福等擒之,赐封三等 果勇侯,赐紫缰、双眼花翎,晋御前侍卫,赐其子承注举人。张格尔械京伏 诛,加太子太保。九年,入觐,晋二等侯,加太子少傅。”“杨芳一时名将 之冠,差知彼己,武弁从擒张格尔,以伍卒跻列,异数也”。史载这些记 录,就是杨芳参与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的简要叙述。平定张格尔叛乱时,杨 芳任甘肃固原提督,奉命参与平叛。该年十月,杨芳即率部袭破张格尔于阿 尔坪(或作柯尔坪,今新疆柯坪),取得大胜,歼敌3000余人,首战告捷。
第二年夏,又连接收复喀什噶尔、和阗等地,杨芳又率军疾驰追赶一昼夜至 喀尔铁盖山,张格尔剩30余部下,弃马登山,杨芳副将胡超、段永福在前面 设伏,将张格尔及其部下擒获,奉旨解送北京处死。道光十年(1830年), 杨芳再次参与平定张格尔之兄玉素甫的叛乱,并上疏加强新疆建设,得到道 光皇帝的采纳和嘉许。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次年正月,道光 帝下诏对英宣战,命御前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杨芳和户部尚书隆 文为参赞大臣,调兵开赴广州,抗击英军。杨芳时已72岁高龄,为抗御外 敌,以国事为重,“兼程驰进”,从湖南赶赴广州。到达后,积极防御, 在“城大兵单”的情况下,提出“守近不能远攻”的作战原则,采取一系列军事部署,筹划抗英战事,并亲自督战,击沉敌舰两艘,炸死英兵200 余人。又采取火攻战术,派出敢死队冲锋厮杀,击毙英军多名。虽说成效 甚微,但这是广州开战以来清军取得的为数不多的胜利。过后,杨芳从实 际出发,承认当时形势,敌强我弱,遂主张以守为攻,以攻辅守,反对冒 险出击。在英军炮轰广州城时,杨芳并未退却,“坐城督战”,“以身当 之,谈笑自如”。杨芳在与林则徐、广东巡抚怡良商量后,已苦无良策,最终决定同意义律的要求,以广州暂时开港贸易换取停战,达成停战协 议,允许广州暂时开港通商,但同时他也积极备战。之后,奕山、隆文不 听杨芳意见,冒然开战,不敌英军进攻,全线败退,广州落入英军之手,清廷被迫签订《广州条约》,奕山等撤离广州,而杨芳不走,留守城内, 继续管理军务,直到八月中旬才离开广州,回到湖南任上。杨芳在鸦片战 争广州战役中的表现,至今为止,史学界贬责过甚,有说杨芳以大粪击退 英军,如何如何;或者说他临阵脱逃等。正确的态度应该从史实和当时的 具体情况出发,对杨芳的表现作一个的全面认识,不能抹煞其积极抗击英 军方面的功绩。一个70高龄的老将,在外侮强敌入侵,没有退却,从数千 里外,日夜兼程,仅20余天,赶到广州,即开始进击英国侵略者。就这一 点,也说明了在捍卫国家利益面前, 一个老军人的英勇姿态,是不容忽视 的。史籍有文:“二十一年春,命奕山为靖逆将军,芳及隆文为参赞,率 师防剿。奕山等不知兵,惟倚芳。先至广州,英兵入犯虎门、乌涌,提督 关天培战死。敌兵逼省城,严备守御。芳见兵不可恃,而洋商久停贸易,亦原休战,美利坚商人居间,请通商,诏不许;又偕巡抚怡良疏请准港脚 商船贸易,诏斥有意阻挠,怠慢军心,严议夺职,改留任。”是比较确切的记载。杨芳一生戎马,行军征战数十年,以军功名列清代著名军事将领 名录。其在抵御外侮,征讨分裂国家、破坏领土完整的叛逆者,为捍卫国 家统一,大义凛然,冲锋陷阵,临危不惧。其从军作战最著名的是参与平 定新疆张格尔叛乱和在广州抗击英国侵略者事迹,可彪炳青史。(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